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于2016年8月16日由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更名而来,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于1994年11月成立,其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国立广东大学化学系和创办于1921年的岭南大学化学系,已有百余年的悠久办学历史和优良学术传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代代化学人秉承孙中山先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振兴中华,矢志不渝,经过近百年的奋斗和发展,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已在国内外形成重要学术影响力。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严谨务实,追求卓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理念和战略,为推动中山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学科建设

中山大学化学学科影响力突出,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榜单,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等级A-,近年来一直稳居ESI世界前0.5‰,在多个有影响力的排行榜学科排名跻身世界50强。10人入选化学学科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入选材料学科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3人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材料、环境、化工类榜单。

 

师资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101人,其中教授59人、副教授42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青年项目入选者2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现有博士后、专职研究人员42人。

 

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522人,硕士生406人,博士生428人。现为“国家理科(化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化学教学团队。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化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招生试点专业。现有国家精品课4门,省级以上一流课程6门,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2021年,教育部启动基础学科相关领域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系列“101计划”),化学“101计划”由中山大学牵头实施。

学院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扬个性”的育人理念,注重科研与教学融合、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德育与智育融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融合,培养化学创新人才。通过举办文献阅读大赛、实验室开放日、前沿讲座、科研入门培训、本科生科研交流会等,鼓励本科生提前进实验室,激发学生科研兴趣;通过开展国际化双向交流,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实现全面发展,《面向全球,思维碰撞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化学国际暑期学校》案例入选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研究生教育"最佳实践”案例;通过实施全程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高端学术竞赛、建立学生深造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将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近年来,本科生在国内外刊物参与发表科研论文近180篇,获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奖项超过150项。

研究生教育方面,积极提升研究生学术思维和创新能力,在高水平成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迄今学院共有2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获得提名奖,有6位研究生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共有1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近一个世纪的积淀与发展,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一万多名毕业生,其中不乏学界精英和行业领袖,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苏锵、江元生、姜中宏、梁栋材、陈小明等。  

 

科研平台及团队

学院现拥有“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和“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澳门大学教育部联合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校功能分子工程基础研究卓越中心,广东省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功能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广东省高性能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薄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热敏性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功能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环保功能油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学院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2个和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卓越创新群体项目“自旋与铁电化学”的牵头单位。学院拥有一大批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如球差校正高分辨透射电镜、综合物性测量系统、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高分辨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等,构建了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为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提供有力支撑,并辐射至广东及南方高校。

 

科研成果

迄今学院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科学奖1项、国际科学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科学探索奖1项。2016年以来发表Science论文3篇,Nature论文1篇,Nature、Science子刊及三大化学刊物论文295篇。9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6人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材料、环境、化工类榜单。 

 

学术合作与交流

学院积极拓展学术合作与交流,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共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在内的20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立项金额1500余万元。每年承办国内外高层次大型学术会议超3场,邀请国内外专家做学术报告超过100场次。2010年创立莱恩功能材料研究所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聘请包括诺贝尔奖得主Jean-MarieLehn、 德国科学院院士Dieter Fenske等7位外籍兼职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教授等26位中方固定成员。 

 

社会服务

学科持续促进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1年以来共新增国际、国内授权发明专利295件,成果转化和咨询服务方面的到校经费总额约1360万元。参与国内外标准制定2项。研发的多元离子集成含能材料,有望应用于各类民用领域,并走出一条可系统化、易规模化的中国创新发展道路。该技术近期还取得了美、俄、日、韩、加、澳和以色列等多国专利授权。学科积极与大湾区行业、企业开展联合攻关,举办近20场企业对接交流会,与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在新一代移动通讯技术、柔性显示及新能源领域,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近5年累计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2500万元,联合开发出当前国内外最薄的2um聚酰亚胺薄膜并成功实现量产,打破国外在超薄型聚酰亚胺生产技术和产品方面垄断和技术壁垒。在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方面,与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研发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现该技术已经完成项目中试,后续有望实现国外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校友与捐赠基金

学院重视校友工作,在北京、上海、江苏、深圳、珠海、中山、东莞等地设立了地方校友分会和企业家校友联谊会,每年举行校友理事大会、化学节、校友寻访活动、校友企业走访活动等密切校友联系的活动。编纂《化学学科编年史》《百年图史》《化学百年》等书籍、建设化学学院院史馆、建设职工墙、校友墙、捐赠墙等文化展示区。师生与校友们同向同行,共同建设学院“家园”。

迄今,学院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赠学院的总金额已超过6300万元,包括学院发展基金、励教奖助学金、链反应基金以及实物捐赠等,对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先进设备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使命与愿景

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2020年学院搬迁到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化学材料综合楼,配备了一批支持学科发展的先进仪器设备,总值5亿元人民币。学院迎来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需要一大批海内外杰出人才、青年人才加盟,为早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而努力。

(数据统计时间:2024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