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围棋世界冠军-陈志行教授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陈志行, 1931年5月出生于广州。1952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化学系, 并留校担任教学与研究工作。1983年提升为正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化学, 其成果收集在1991年出版的专著《有机分子轨道理论》中。电脑辅助教学亦为其成功的研究, 其一系列教学软件于1989年获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1986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退休。 

  陈教授是一位围棋爱好者。围棋是类似国际象棋的智力游戏, 但更为复杂。他退休后转向围棋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他的围棋程序 "手谈", 1993国际电脑围棋赛中击败了所有对手而获冠军。这个成就远远超过了他在化学领域中的一切成就。他的"手谈"至今仍为世界顶尖水平的围棋程序, 畅销于全世界。由于围棋程序的编写是人工智能领域中最为困难而有意思的课题, 陈教授将为此奋斗终生。 

  陈志行, 弈侣和手谈的作者, 中国业余5段围棋手, 1994年获全国教授围棋赛冠军。他创办了志行电脑围棋公司以开发围棋软件和普及围棋。他是公司的总经理, 但差不多是挂名的。公司的业务由其秘书处理。他把主要精力用于编写"弈侣", 有两名助手用业余时间协助他工作。他还用小部分时间指导公司的一个小组编写另一程序乌鹭。


附:

-陈志行教授




  绵羊喜欢成群结队地行走,只有狮子爱在山林中独来独往.

                       ——非洲谚语



  三年冬天的一个早上,我生平第一次慕名拜访一个陌生人,他就是中山大学退休教授陈志行。

  当我走进这间教授的寓所时, 被它想象不到的简朴愣住了。客厅里几乎没有一样值钱的、跟得上当今潮流的东西,甚至连普通人家都有的电视机也没有。一个老式的书柜; 两张皮革老化了裂开一道道口子的沙发;还有两张不知什么年代、现在几乎绝迹了的竹椅; 一张非常陈旧的长藤椅和两张同样落伍的茶几连成一体放在厅中间。也许家具太简单了, 茶几上主人正独自摆弄着的那本碌奈寰鸵斐M怀觥<负醪挥?BR> 采访细究, 我便明白了主人的成就是怎么获得的。在当今这个世界上,诱惑实在太多了, 豪华的室内装修,现代化的家电设备,琳琅满目的食品,日新月异的时装......为了获得这些, 权力、地位、股票、彩票、期货、形形式式的投资、五花八门的集资等等都吸引着人们去追逐。 在这商品世界里,只有物欲很淡泊的人,才能静得下心来进入他那个物质回报甚微的创造世界里。

  物似主人, 主人浑身上下也是极为简朴的,花白的头发没有染,缺了的门牙没有镶, 若他走在街上,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瘦老头。然而,在这朴实无华的外表里,却跳动一颗明净而睿智的心。 退休前,他是中山大学从事物理化学、量子化学和计算机化学教学和研究的教授; 是全国教育系统的劳动模范;是许崇清奖学金获得者;是为数不多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知识分子。 他的研究成果丰富,他的"物理化学和计算机化学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应用" 荣获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另外还有4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

  我远道而来, 与他第一次见面,坐下半天,他没有给我倒杯水。人们说中山大学有两名书呆子,一个是物理学教授郭硕鸿,另一个就是他。

  他确实有点呆。 他退休时,学校本来要返聘他的,但他为了专心研究他的电脑围棋程序,谢绝了。要研究电脑围棋程序,就得买电脑,而且要买2台电脑(他的程序与别人的程序在2台电脑上对弈) 。可怜堂堂一个正教授、一个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知识分子,到他退休时,倾其毕生的积蓄,竟然买不起2台普通的电脑!不够钱,只好跟别人借够买。 谈到经济上的拮据,他不无自嘲地和我说起他的一个"惊险"故事:某日, 棋友聚会。聚会散后,他的一位围棋老师要到他家里坐坐,看看他的围棋程序。老师光临,自然欢迎。可是,老师已经七十岁了,总不能让老人挤公共汽车吧?"打的"(乘出租小车),并非舍不得,只是口袋里不到50元,万一路上塞起车来,不够付车钱, 岂不是大出洋相?为了老师,只得硬着头皮冒一次险了。一路上,每当塞车他就心跳, 频频看那计程表的收费读数。严重的交通阻塞,终于使计程表计费超出了他口袋里的钱, 正不知如何是好,幸然陪同老师来的那个年轻学生抢着付了款,才免出了这次洋相。

  这次"惊险" 故事还没有完。跟着,他带老师和那年轻学生回家坐,一谈起电脑围棋来, 就没完没了,不知什么时候竟天黑了,该是吃晚饭的时候了,他不知如何是好。 女儿出嫁了,因为腿有残疾,不经常回娘家。自从与不理解自己的妻子离异后,他早晚都在饭堂搭食。 现在总不能到饭堂打饭给客人吃吧?况且此刻饭堂也关门了。最方便最可行的是到外边吃, 可是除了口袋里那点钱,家里再找不到一分钱现金。为着礼貌和面子, 他只得再走一步"险棋":"老师,我们一起到外边吃饭吧。"这回是老师"救"了他:"不要客气了,我得赶回去。"

  陈教授说到这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好像那尴尬的事儿刚刚过去一样。

  我们仿佛一见如故, 虽然他不太会招呼客人,但他胸无城府,坦诚待人的态度,以及嘴巴不设防,孩子般真挚的谈吐,比招呼我饮可口可乐还解渴。

  他说, 他从青年时起就是一个围棋迷。"文革"十年,"臭老九"靠边站,无所事事, 这倒成全了他的围棋瘾。这是他围棋的黄金年代。在前辈高手齐曾矩、袁兆骥和当时新秀陈志刚的悉心指导下, 棋艺不断进步,曾获广州市围棋锦标赛第二名。七十年代初, 他还对围棋的定量理论作了许多研究,为现在研究电脑围棋程序打下了理论基础。他的围棋水平,大致相当于业余五段。

  我对下围棋也很有兴趣, 不过棋艺十分"屎"。也许从来没有和一个业余2段以上的高手下过棋吧, 忍不住冒昧地提出和他下一盘。从来没有人让过我9子,他让我9子。起初,我利用盘已有的9个子的优势,咄咄逼人地围攻他,同时也清楚意识到,我的棋艺远不如他, 围攻,不可能吃他的棋,只不过是通过围攻捞取实地罢了。我的战略方针不能说是错的, 可是,下着下着,除了角上的4个子,其余的5个子都不知不觉地成了孤子, 再走下去,孤子都成了死子、废子,这就等于让了我4个子。让4子, 不过是让我活4个角而已,其余的大片山河都是他的,这时候我才悟到为什么高手能让低手9子甚至十几子的道理。 最后数数子,他让我9子还赢我三、四十目,他的棋艺真是了得。

  他对我说: "棋艺一般,是编不好电脑围棋程序的。有个人工智能呱呱叫的电脑专家,他程序之所以斗不过我的程序,就是因为他的棋下不过我。你的棋‘屎',怎么能教电脑下出漂亮的棋来呢?"

  "看来, 要编好电脑围棋程序,围棋水平是第一位的,像我这样‘水'(差)的棋艺,任我是电脑专家也不行吧?"

  陈教授直言不讳地说: "是的。你的棋大概只有5级,离业余初段还很远。"跟着, 他又说:"当然,第二位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不重要,如果那位电脑智能专家有我这样的围棋水平, 他的程序就一定能打赢我的程序。反过来,如果我有那位电脑智能专家的计算机水准,我的围棋程序也会上一个新的层次。可惜我学计算机是半路出家,是七十年代要搞量子化学研究,逼着自学的,因为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在电脑方面,总觉得欠缺了一些什么东西。"

  他对人不客套, 对自己更不客气。他剖折别人,但更多的是解剖自己。他是我见到最具实事求是学者风度的人, 也是我平生一见便钦佩的智者。敝开彼此不同的专业水平不谈, 光说业余爱好,无论围棋还是电脑,我的智力都远不如他。至于他的人格力量, 他那种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一个心眼地追求理想的精神境界,更令我仰慕。我们广东人, 小聪明的"精仔""精女"太多,像陈志行这样大聪明的的"书呆子"太少, 因此,我们在专业创造上,在总体上不如外省人,甚至不如某些穷省。特别是我想起我认识的一些大学生, 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舒服而不惜离开自己的专业追求的时候, 更感到眼前陈志行精神的可贵。这位身体潺弱的老人,在精神上是一个了不
起的强者。 他很孤独,身边没有一个人,面对着荧屏,全球逐鹿,在计算机人工智能最困难的难题上,打败了全世界这方面的强者。他是独来独往的狮子。

  这就是我第一次采访陈志行教授的情景, 其时,他刚刚荣获'93国际电脑围棋赛冠军,我是在《电脑报》上看到消息后采访他的。此后,我一直追踪着有关他的消息。

  地球不停地运转; 世界不断地进步。在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有时你落后了,并非你没有进步,而是人家前进有步伐比你快,于是你便落后了。

  1994年陈志行的"手谈" 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该年的国际电脑围棋赛中,负于美国佛特兰德的"多面围棋" ,仅得第三名。冠军为美国华裔陈克训的"棋慧"所得。

  告辞了, 陈教授,以后我还会再来的。一次短短的采访,远远不能全部领略你的学识和内涵。 到此,我想说的是:现代文明的发展,往往需要几个学科的光芒同时聚焦在一点上。世界上围棋的高手不少,电脑专家也很多,但既懂围棋又懂电脑的人就不多了。 陈教授,当两种智慧的光芒交叉地聚焦在你身上的时候,你是否感到自己身上负载着一种历史使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