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道——访88级博士校友黄恒超先生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经过一路的颠簸,四人同行的我们终于来到了位于广州民营科技园的广州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见到了我们的师兄——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91届毕业生,黄恒超。经过了些许的寒暄,师兄带着我们一起进入了他的大学时代,与我们分享了他与恩师林尚安先生之间的故事。

 

学校和老师教会了我处理问题的方法,使我在后来的工作的受益颇多

 

黄师兄是林老师88级的学生,91年毕业之后一直到98年都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之后转战商场,来到了广州白云化工有限公司。师兄强调,他在公司中不仅负责科研,还负责销售,宣传营销等,而对于这些他并非专业出身,但他现在也做的非常成功,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和老师对他的培养,在中山大学这个大的环境中,在林老师的教导下,师兄不仅学好了科研知识,更是将科研与企业相结合,使科学研究没有仅仅局限在实验室中,而是扩大形成一个大的产业生产链,为社会提供价值。

 

在这个信息更迭无比迅速的今天,成功者不是掌握知识最多的人,而是真正会学习的人。师兄的成功正是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未来是未知的,但是只要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就好比手中拥有了一件利器,能铲除一路的荆棘,微笑着走到最后。

大师之道——访88级博士校友黄恒超先生

黄恒超校友讲述在中山大学的博士生涯

 

“我们那个时候每周都要汇报工作,每个月还有专题报道,一个人站在上面讲给大家听,大家都会认真地准备,心里想着不能丢人”

 

师兄讲到这句话大家相视而笑,是啊,正是为了这个“面子”,大家才会努力做科研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大家也都感觉到了林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之处以及先生带学生的独特之处。虽然说高徒不一定都是严师带出来的,但是严师带出来的徒弟定非等闲之辈,看林先生如今桃李满天下,弟子们都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有所成就,就能感受到这位严师的魅力。每周的汇报,每月的专题报告定不是学校的任务,但是这一定是一位真正为学生负责的老师的作为,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有所收获或许是林先生一直以来的目标。另外,师兄谈到当时自己对林老师的这种做法无法理解,但是工作之后才发现,正是有了当初如此严格的训练才让自己一直保持着任务一定要按时完成的好习惯,这在工作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

 

在聊到当时的科研条件时,师兄一直强调“那个时候的条件跟你们现在真是没办法比呀!”那个时候整个实验室只有一台电脑,查资料都要到化学院的图书馆里一本一本的翻阅,十几万字的博士论文都是自己手写的。林老师经常跑图书馆查阅资料,和弟子们讨论,严谨求证,不放过一个细节。从实验的条件到实验的方法重现性等都不能马虎。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才使林先生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这种精神也感染和鼓励着无数的学子们。科学这种东西马虎不得,明确了科学的重要性,每个科学工作者才能在工作中端正态度,做到为自己负责,为社会负责。

 

“林老师在科学研究上非常的执着,把科研作为他的生命。”

 

林先生为科研呕心沥血一生,着实让人佩服。古稀之年,本是子孙承欢膝下,尽享天伦之乐之时。先生还难以放下科研,在病床上与弟子们讨论相关的课题,了解科学前沿。或许,只有把科研当做自己生命的人,才能有如此的坚持。我们常常谈论大师,谈论那些有所成就的人,觉得他们高不可攀,难以企及。其实,他们就是普通人,然后把某种品质发挥到了极致。“坚持”这个东西,真的很难,坚持几年已是不易,又有谁能把一件事情坚持一辈子?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放弃,坚定的前行。我想,这应该是先生对我们影响最深的一点。也是先生能够受到大家敬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做好,已是一种不普通。

 

“你们这些年轻人,一定要定好位,不能好高骛远,要注重基础性。”

 

在访谈的最后,师兄表达了他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期许。不仅专业知识要学习好,更要注重一个全面的发展。一些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看似没用,但它培养了我们的一种思维方法。大学阶段一定要充分利用时间多读书,并且走出课本,接触各种东西来充实自己,这在将来走向社会会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中山大学本身就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我们要学会利用学校里面的各种资源,把自己培养成综合性人才,然后回馈学校,回馈社会。另外,要热爱自己的行业,心无旁骛,珍惜机会,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拿得起放得下,那么成为这个行业的顶尖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转眼两个小时过去了,为了不影响师兄的工作我们的采访就到此结束了。大家都收获颇多,与师兄一起吃过饭后,我们告别了师兄,告别了白云化工。回去的路上,大家愉快的讨论着今天的采访,回味着大师带给我们的感动……

大师之道——访88级博士校友黄恒超先生

黄恒超校友在队旗上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