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访93届博士校友周长忍教授

暨南大学校园
2012年8月7日下午4时,寻访小组的队员们来到了广州市暨南大学理工二楼,站在与周长忍教授约定好的办公室门前,却发现办公室内没人。正当队员们疑惑之时,由远及近的脚步声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来人正是与我们相约进行访谈的周长忍教授。在之后的访谈中,才得知周教授因为飞机延误今天才抵达广州,有感于周教授对我们的热情,在周教授的一句“不要那么严肃嘛”下,开启了我们有说有笑的访谈历程。
198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的周长忍教授,1991年至1993年期间在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学习,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而他的博导老师,正是林尚安院士。相谈甚欢的一个小时里,在周教授的言语中,我们拼凑出了这样的一个林尚安院士:科研之细致,学风之严谨,造诣之深厚。在周教授一段段的回忆中,我们闻到了桃李的芬芳。
缘起,是一本厚重的书
周教授笑称自己是老师、学生的角色不停转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1991年决心深造,于是来到了中大,师从当时在全国高分子界威望很高的林尚安院士。周教授坦言,在通讯业不够发达的90年代初期,他与林院士的交流也只能通过信纸传递,在来广州之前,他们从未见过面。而使他们的结缘,是一本书。
“林老师当时有一本书在全国影响很大,《高分子化学》,那本书是我们国家第一本比较系统的高分子教材,很厚,讲的也很全面,我当时就主要参考着他的书去上课……当时林老师在我们学校高分子界威望也是比较高的……他的理论做的很好,研究也做的很好,所以我当时首先就选择的林老师。”
周教授的回忆中,与林院士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印象深刻,甚至精确到日期以及会面的地点。或许是作为科研人的严谨态度,在提到对林院士的第一印象时,周教授一连提到了两个与“严”有关的词,严肃,严格。周教授说,在见面初时,就算是对博士队伍里年龄比较大的几位,依然一丝不苟,有条有理地列出一二三四五。
关于林院士的“严”,周教授还跟我们提到了当时他读博时候的故事。林院士会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一个一个细致地检查,会要求学生每周做一份书面总结并且逐个谈话,而实验记录会精确到时刻、分钟。有一次,周教授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恰巧缺了氢氧化钠做催化剂,便利用高分子书中的常识,选用了类似的氢氧化钾做催化剂,结果总是不尽人意。林院士在看完周教授的这份实验报告后,找到了周教授,跟他从电子排布等理论谈起,从原理上告诉学生,做实验不能想当然。
传承,是一份延续的薪火
曾经在高分子所学习的周长忍教授,现在在暨南大学从事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的研究,同时也执起了教鞭,投身教育行业,担任博导一职。周教授坦言,选择了这样的路,也是受到了林院士的影响。
我们了解到,林院士有杰出贡献的研究方向是在石油化工和烯烃聚合领域,而周教授告诉我们,在高分子所的研究学习,让他受益匪浅,即使博士时候的书籍他都还收藏着。在周教授到暨南大学进行科研的期间,第一个研究的方向就是有关富氧膜,而这,也是曾在高分子所就读所受到的启发,从而一步步从高分子的研究成功转型为以生物材料为主的研究。
谈起林尚安院士这样一位出色的老师,周教授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
与我们之前寻访过的校友的描述类似的是,周教授也提到了林院士十分注重学生的政治教育。周教授提到,林院士作为老师,要求他的学生必须坚持政治学习,每周四下午要发言、写心得、社会考察。诚然,90年代初期的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思想已经逐渐放宽,但是作为林院士的学生不去政治学习仍会受到批评。说到这里,周教授便得意地笑了笑,他说:“别看我们要政治学习,别的所的学生还是挺羡慕我们的。当时我们的研究所有去社会考察,去海南、深圳、珠海这些地方考察。”
除此之外,从周教授处我们还了解到,林院士作为一名老师,要求学生政治学习,并不旨在宣扬党,而是在要求学生了解时事前沿,掌握科技领域国家投入的最新动向。周教授笑着对我们说道:“你们知道国家‘十二五’计划其中有关科研的项目有哪些吗?林老师让我们关注科技前沿,而我现在也是这样要求我的学生的,了解国家发展动向,定科学研究目标。我希望你们也是这样啊!”

周长忍教授说起恩师的教导
师恩,是一抹动人的情怀
在学生眼中以“严师”的形象存在着的林尚安院士,在课余的时间,与学生的接触不太多但是从很多的细节处,我们都可以看见林院士对学生的热忱。
周教授说,当初他在中大读博时,每个月有160的补贴,而林老师会从科研经费自己可以调取的一部分中,给自己的学生每个月再补贴60元。
周教授说,他们几个在广州或者珠三角地区的同学,每年春节、教师节都会去探望林院士。当初老师评上院士,似乎都是大家意料之中的事情——业务能力强,有个性,政治,学术扎实,思路清晰。林院士国内外的学生都来祝贺,只是之后老师很少参加学术会议了。
周教授告诉我们,在探望林院士的时候,林院士曾对他的学生说:“你们可不要一出去就说是我的学生啊。”“希望自己的学生靠个人奋斗,不要一开始就挂老师的名字,”周教授这样给我们解释道,“老师是希望他培养的学生要养成科研的习惯,实事求是。”
几年前,林院士病重,远近的学生都去探望他了,周教授也在其中:“虽然老师当时在病床上,但是脑袋还是很清晰的。他当时还能一个个点出我们的名字,我们跟他说我们现在的近况,他也会为我们感到自豪!”
周教授也跟寻访小组的队员们分享了他自己的经历,和林院士一样成为了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与队员们的交流像是朋友间的往事回忆,但到了最后,周教授便以一位老师,一位学者的身份告诉我们,科研人,要会学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
一个小时的访谈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结束,在周教授的言谈举止中,他总是以轻松的口吻将一段段回忆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我坚信,这是作为老师的林院士和周教授的真实写照。

周长忍校友与同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