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时代,不同的选择——访78级校友兰惠琼
在化院78级校友聚会上,我有幸与惠琼师姐进行了一个简短的交谈,虽然交谈只有几分钟,十余句话,但大师姐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在我脑海中刻印出一个个时代的印记。对于从美国回来的惠琼师姐,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师姐当年会放弃在中国的一切,毅然到美国发展?而师姐的回答亦是朴实却循循善诱。她说:“当时也没想什么,看到身边有的同学出去了,自己也想出去试试,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事情。”也许远行的意义不在于能到多远,而在于这一路收获的与众不同的点点滴滴。很多时候我们都缺少这样用于尝试,用于区别于别人的勇气。的确,趋同的选择能够降低我们选择的风险,但也同时降低了生命的质量。
惠琼师姐亦回忆起自己当时念书的日子,不时可以从师姐的语气和眼神中看到她对大学生活的怀念。后来从师姐的家人口中得知,197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许多中文书籍都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销毁,当年的学生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一字一句地将一本本厚重的英语读物翻译成中文。师姐说,当年大家读书都很勤奋,学校里面的学习氛围很浓厚。听到这里,不禁想起许多旧时人们刻苦读书的故事,也不免想起了我们这一代的学生。丰富的物质生活削减了我们追求精神富足的动力。想起身边的很多同学每天都在游戏游玩中度过,也想起那些曾经被我们应付而过的课业。我们拥有太多,也让我们失去太多。师姐的话无疑是对我们的鞭策,提醒我们要敢于吃苦耐劳,刻苦追求,不应追求安逸。
说起对中大的印象,师姐很喜欢中大这种自由的氛围,每个人都能在里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她希望中大能够继续学生这样的平台,而学生亦可以继续在这个平台上发光发热,表现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后来,在师姐参加学院组织的会议期间,我陪同师姐的家人参观了中大校园。谈话间,得知师姐十分注重孩子兴趣和性格的培养。她的女儿,一位16岁的美国高中生,热衷于体操、跑步等运动,有钢琴、唱歌的特长,也曾与剧团一同到世界各地表演宣传宗教。对很多事情,她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既有美国人自由勇敢的性格,也不失中国人谦虚低调的作风。而惠兰师姐的丈夫,一位风趣幽默的美国人,他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经常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他十分支持惠兰师姐的事业,同时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染着这个家中的每一个人。也许正是这种迥然不同的搭配,才得到了这样完美和谐的家庭。
同样的时代,不一样的选择。惠琼师姐当年的选择,让她拥有了今天不一样的生活,开阔了不一样的视野。而这,正正是师姐给我们带来最宝贵的礼物。

采访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