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做唯一 ——采访捐赠者祁存谦老师
祁存谦,原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已同意发表
校友简介:祁存谦教授于1967年从天津大学化工系毕业, 1981年获天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山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化工原理》、《化工基础》、《化工制图》等基础课教学工作。1995年受聘国家教委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化与化工指导组成员。
作者:艾叶叶,化工学院广州二队,11级化学专业,2013年7月3日于祁老师家中采访,人员:罗尔伦,艾叶叶,方浩明,刘媛
稿件是否经过本人审阅:是
也许是昨天刚下过雨的缘故吧,今天的天气格外明媚。沐浴着早晨的阳光,怀揣着雀跃的心情,我们采访祁存谦老师的队伍从中大园东区出发了。也许祁老师是我们小组采访的第一位捐赠者,在按老师家门口的门铃的时候,我们突然变得有点激动了。但是当祁老师,开门迎接我们的时候,祁老师温暖、随和的笑容融化了我们,我们心里面的紧张感顿时消散了,回给老师的是我们甜甜的微笑。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祁老师主要是围绕“做自己”和“做唯一”两点来谈的。老师说“做自己”比较好理解,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好自己的道路。而“做唯一”看似有点轻狂。老师所理解的“做唯一”就是做出自己的特点,做出自己的喜好。他认为每个人的指纹是唯一的,每个人的唾沫也是唯一的,乔布斯是唯一的,斯诺敦也是唯一的。而老师所做的唯一,就是在自己所认识的圈内的几十人几百人的范围之中,做出自己的特点。在老师另类的思考中,体现出他独特的个人魅力。
另类思考: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那个“学化学考北大,学化工考天大”的学生年代,老师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众多的报考学生中脱颖而出,进入重点大学天津大学化工系。在天大的五年大学学习生涯中,老师学到了很多知识,学科成绩也不错,就是在工作分配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被分配到了条件最差的河南安阳钢铁厂焦化分厂。25到35岁年龄,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可谓是一个的人生黄金时期。老师的这个黄金十年,却是在这个焦化厂度过的。对于想要有所作为的老师来说,可谓是十分艰难。在那个“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年代里,老师选择了多干。坚持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焦化厂的技术革新。在1977年的时候,由于有几项技术革新成果,老师当上了安阳市科学大会的代表,此殊荣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在1978年的《炼焦化学》期刊中,有两期都刊登了老师的文章,看着老师保存的已经泛黄的期刊,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这个期间祁老师还坚持读书、读外文、读数学。并且抓住了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机会,再次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天津大学化工系。祁老师曾在武汉化工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执教,执教期间,在化工科研和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果,让老师有机会于1992年进入中大,执教《化工原理》。与中大的结缘就此开始。
在中大,1994年的时候,基础雄厚的无机、分析、有机、物化,全国都有自己的试题库,国内唯独没有《化工基础试题库》。老师就说,国内没有,我们自己做。于是,实验室变成了办公室,四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终于在1997年的时候,成功研制出了《化工基础试题库》,并于当年获得了全国优秀软件三等奖。1994年之后,老师主持的课题组,研制出“虚拟化工实验”、 “化工设备动画库”、“化工基础网络课程”、“机械制图试题库”,均在全国获优秀软件二、三等奖。就连北京大学都是我们的用户,老师的自豪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另类思考:打破教材第一作者终身制
在认真做科研,设计软件的同时,教材编写方面老师也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2006年,祁老师和丁楠、吕树申编写出版了《化工原理》教材。2009年,又出了第二版。2011年,《化工原理》第二版,还获得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优秀教材一等奖。针对2016年的第三版,老师决定将第一作者的位置让出来,让吕树申老师担纲。祁老师认为,我们中国有很多著名的老教授年事已高,但是依然占据着第一作者的位置。这对于年轻有为的编者是很不利的事情,他们也在教材编写工作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我们中国传统的第一作者终身制的思想,导致很多教材第二、三编者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对于他们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而老师认真地向出版社提出这样的想法,是对只有中国才有的第一作者终身制文化的勇敢挑战。并得到了化工出版社编辑的认同和赞许。
另类思考:开启捐赠之路
祁老师生活的家是很俭朴的,面对着同一门栋,老师们装修的现状,他并没有动心,他认为自己生活的条件是很好的,他的生活条件是不需要那么奢华。有自己珍惜的家庭用品,有自己动手创造的花园,栽种着“香飘千里”的桂花树,一切都是那么平淡,同时也是那么令人满足。
当提到在学院设立“祁存谦奖学金”项目的时候,老师认为2000年之后,高校教师的待遇得到了很大提高,真是“温饱有余”了。老师作为一名武汉人,曾经想要为武汉家乡的小学建设出一份力,由于家乡小学被建设而不存在了,但老师一直保留着自己捐赠的心愿。老师曾想过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看着霍英东、曾宪梓等捐赠千万的牛人,自己真的是只能望其项背了。如何去表达自己这种捐赠的心愿呢?
就在2012年11月的93级学生聚会上,老师听到古小红书记介绍我们化工学院的捐赠情况的时候,萌生了在学院设立奖学金的念头。老师想:我们学院设立的几个以教授姓名命名的奖学金,每年一万元左右,我也出得起的!在跟师母商量之后,得到了师母的大力支持。2013年春节过后,老师跟古书记联系,并且促成了此事。祁老师觉得,虽然自己并没有企业家的万贯家财,但是同样也有一颗做慈善捐赠的心。老师希望社会上更多的普通人,能够积极为社会做善事,做贡献。只有我们共同的努力,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此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给老师一个热烈的掌声)
老师最后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希望我们学生,能够有乔布斯一样的“另类思考”,公务员也好、企业家也好,都不是唯一的出路。现在的不少学生都是在混学分,希望更多的人努力地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要记住,大家认为对的不一定都是可以成功的。还是那句老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希望大家好好品味、思考!
采访结束后,围绕着祁老师的花园,看着他所栽种的桂花树旺盛的成长着,我想老师的捐赠精神,应该像桂花的香味一样“香飘千里”,永远传承下去!

祁存谦教授(左三)与寻访队员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