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学术报告会

 

2023年11月8日星期三上午9点半至12点,地点:化学材料综合楼B301

报告时间

报告人

报告题目

主持人

9:30-10:20

李鹏飞 教授(西安交通大学)

两亲性硼催化剂

赵晓丹

11:10-12:00

陈庆安 研究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异戊二烯催化转化构建萜类化合物

赵晓丹

10:20-11:10

钟芳锐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化学原理驱动的人工酶仿生催化

胡鹏

 

报告人1:

李鹏飞 教授

李鹏飞,男,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交叉研究中心副主任。2001年本科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2004年在南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0年博士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同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底加入西安交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主族元素化学和均相催化有机合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及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至今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Chem. Soc. Rev.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6项,参编英文专著三部。曾获亚洲核心计划讲座奖、德国蒂姆化学期刊奖、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 Commun.新兴科学家、陕西青年科技奖、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 等荣誉。荣任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期刊青年编委,2019年中国化学会元素周期表年元素代言人。

邮箱:lipengfei@xjtu.edu.cn     课题组主页:https://gr.xjtu.edu.cn/en/web/lipengfei/home

 

报告简介

催化是解决合成化学以及相关健康、环境等领域重大问题离不开的关键技术。寻找基于新原理的催化剂是克服现有局限的基本途径。基于其空p轨道的缺电子特征,三取代、sp2杂化的硼化合物已被广泛用作路易斯酸催化剂。本课题组则提出利用两取代、sp2杂化硼基物种作为催化剂的概念。例如,硼自由基、硼阴离子兼具得电子和给电子能力,属于两亲性物种,既能作为类似过渡金属的催化中心,又能起到调节金属催化活性的配体作用。然而,对这些物种的形成、调控、催化循环及其作用特征,我们的了解还非常有限。近十年来,本课题组集中开展了两亲性硼催化剂的研究。这些探索性工作初步拓展了催化中心和配体中元素种类在周期表中的分布,并为一系列有机合成反应提供了高效的催化体系。本报告将主要讨论两亲性硼催化剂的提出和近期进展。

 

报告人2:

陈庆安 研究员

陈庆安,福建泉州人。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导师尤田耙教授。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导师周永贵研究员。2012年至201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Vy. M. Dong教授。2015年至2017年作为德国洪堡学者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Martin Oestreich教授课题组工作。2017年4月加入大连化物所开展独立研究工作,被聘为课题组组长、张大煜青年学者。

自开展研究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先后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 Catal.(1篇)、Nature Chem.(1篇)、Nature Commun.(4篇)、J. Am. Chem. Soc.(1篇)、Angew. Chem. Int. Ed.(8篇)。2017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2020年获得“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国际学术奖。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仿生催化合成和金属有机化学。

 

研究方向   金属催化,不对称催化,仿生催化与合成

 

代表性论文

[1]Chen, Q. A.*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e202213074.

[2]Chen, Q. A.* et al. Nature Commun. 2023, 14, 651.

[3]Chen, Q. A.* et al. Nature Catal. 2022, 5, 708.

[4]Zheng, J.;* Chen, Q. A.;* Ma, S.* et al. Nature Chem. 2022, 14, 1185.

[5]Chen, Q. A.*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207202.

[6]Chen, Q. A.* et al. J. Am. Chem. Soc. 2022, 144, 11081.

[7]Chen, Q. A.*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24284.

[8]Jiang, X. L.;* Chen, Q. A.*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8321.

[9]Chen, Q. A.*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9115.

[10]Chen, Q. A.*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5438.

 

报告人3:

钟芳锐教授

国家级青年人才,湖北省青年百人,华中科技大学有机与精细化工研究所副所长。2008年和2012年先后于浙江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乌尔姆大学从事洪堡学者和博士后研究,2015年底入职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授。致力于通过化学催化和生物催化的交叉耦合对蛋白进行理性设计和结构重塑,发展具有高效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人工酶,以通讯作者身份Nature、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Chem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项。主持/参与科技部“合成生物学”重点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厅技术创新重大专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等项目,荣获Singapor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emistry Gold Medal、德国洪堡奖学金、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等荣誉。

 

报告简介

化学催化和生物催化是合成化学的两大基石性工具。化学催化具有设计性强和通用性高的优点,但在反应选择性、环境友好性方面难以与酶催化比拟;生物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特点,但往往仅适用于自然进化定义的天然底物和生化反应。基于化学催化原理探索酶的功能拓展、理性改造和功能重塑,能有效拓展生物催化剂在非天然反应方面的应用。我们通过基因编码技术和化学定点偶联技术将光敏性二苯甲酮催化剂定点插入蛋白,创制了光致电子转移和能量转移机制驱动的人工光酶,实现了交叉偶联、脱卤氢/氘化、对映选择性[2+2]光环加成反应,为分子激发态反应的手性诱导提供了一种全新策略。上述研究有助于突破生物酶自然进化形成的结构和功能,拓展酶的反应类型和化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