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杜衍研究员报告

 

报告题目:新型探针技术用于便携式病原体体外诊断

人:杜衍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巢晖 教授

报告时间:2023111日(星期三)上午10:00

报告地点:东校园化学与材料综合楼B407

 

报告摘要:

病原微生物导致的各类感染已经严重威胁全人类的公共卫生。其中,便携式的病原体分子诊断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出病原体,对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和现场检验检疫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瞄准面向生命健康的疾病早期诊断和传染病防控的学科前沿,围绕1. 自主研发了系列传导探针,突破了端口融合技术壁垒,实现了POCT平台对系列标志物的精准检测;2. 提出了自限制迁移的一步免分离检测方法,解决了常规方法依赖分拣基底难题,实现了一体化平台整合;3. 建立了精确配位的探针保护新体系,提升了探针实用性能,并拓展了多POCT平台适用的体外诊断。最终形成了“平台端口融合-一步检测方法-应用性能提升”层层推进的研究体系,为实现精准、通用和高端化的POCT体外诊断技术提供科学基础与技术支撑。与此同时,我们针对“单通道检测限制”和“复杂体系分子识别精准度不足”等制约POCT发展的关键难题,构建了高性能识别单元和探针,探究精准多元探针的信号传导行为,调控和优化多元探针体系,期望建立满足不同场景需求的多重/智能POCT新方法。

 

个人简介:

杜衍,200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同年进入长春应化所,师从董绍俊院士(TWAS),于2012年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12-2013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后研究。2013-2016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博后研究。2017年加入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为化学与生物传感、电分析化学,从事多POCT平台适用的便携式生物传感及体外诊断新方法研究,系统性研究多种标志物在POCT平台上的识别机理,探究标记探针的特定功能和信号传导行为,针对性解决灵敏度和低浓度样品测试准确度的问题,实现基因、蛋白质、小分子等生物病原体标志物的便携式检测。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nal. Chem.、Acc. Chem. Res.、Trac-Trends Anal.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49篇,单篇最高被引411次、总被引4000余次,H指数33,申请发明专利8项,其中授权7项。入选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青年俊才(C类)择优支持(2018);获得吉林省第八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202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2023)。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诊断技术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协会第七届稀土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分析化学》杂志第一届青年编委,被授予优秀青年编委称号(202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吉林省重点研发、国际科技合作和长春市市院创新科技合作等项目。参与组建了长春应化所“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联合攻关研发团队”,完成“通用型等温扩增(荧光探针法)SARS-CoV-2精准核酸试剂盒”研发(2020),获欧盟CE符合性声明认证;项目组开发的BRAF V600E等肿瘤突变点检测试剂盒等4项获欧盟CE认证。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2020)及分院“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