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琦教授学术报告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功能材料研究

主题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功能材料研究
活动地址
丰盛堂芙兰学术中心A402
活动时间
-

报告摘要:

环境问题现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环境修复型功能材料研究是环境治理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因此成为当前国际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和重要方向。在本报告中,李琦研究员将介绍自己在环境修复型功能材料研究中的一些主要成果,包括具有“记忆”效应的系列高效可见光光催化材料、高效除砷材料的材料判据与系列高效除砷材料、高效去除水中多种致癌阴离子的催化还原净水材料等,并将展望下一步环境修复型功能材料研究如何降低材料成本,优化材料体系,从而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报告人简介:

李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环境功能材料研究部副主任。

1995年-2000年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本科学习,获得工学双学士学位,获评为“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2000年-2007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2009年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200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引进优秀学者”(所百人),进入金属所工作,任研究员;现任环境功能材料研究部副主任,主持工作。

李琦研究员长期从事环境修复型功能材料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光催化环境净化材料、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能源环境催化材料以及3D打印等。李琦研究员发展出具有“记忆”效应的系列高效可见光光催化材料,在光照关闭后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活性,光催化“记忆”效应的发现打破了光催化过程必须在光照条件下进行的传统认识,大大拓宽了光催化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范围;提出高效除砷材料的材料判据,为如何选择高效砷吸附材料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大大缩小了材料筛选的范围,解决了砷吸附材料研究工作中困扰研究者的几个长期疑问,进而发展出系列高效除砷材料;发展出高效去除水中多种致癌阴离子的催化还原净水材料,实现材料与水体有效分离,获得良好的去除效果与产物选择性。已主持及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73协作课题、技术开发项目等共计23项科研项目;已在Advanced Materials (IF 21.950)、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IF 11.698)、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IF 9.931)、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IF 6.653)、Water Research (IF 7.051)、ChemSusChem  (IF 7.411)、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IF 8.097)、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IF 6.735)、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IF 7.430) 等国际材料、环境领域重要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1篇,总引用数约2540次,H-index 28;编写英文专著章节1部;申请美国发明专利6项(已获授权5项)、中国发明专利49项(已获授权17项)。

李琦研究员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4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2014年、2016年两次获得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青年创新奖”一等奖;2017年入选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层次;2017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2018年入选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层次。

李琦研究员目前还担任Elsevier Science出版集团旗下国际材料研究专业学术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的编辑(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