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南疆胜地 保护自然生态
黄培祐,教授,1936年出生于广东东莞,196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植物生态专业研究生,后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计院。曾主持博斯腾湖芦苇调查并任总后山丹军马局草场规划组组长。1965年5月下放劳动,1979年调入新疆大学生物系任教至今。
黄培祐教授长期从事生态学、荒漠植被生态、绿洲生态与恢复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以荒漠植被生态学及其生态恢复为主要研究领域。主持塔里木胡杨保护区、塔城野巴丹杏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克拉玛依油田沙尔隆水源地及塔里木盆地中日合作两项课题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新疆荒漠区主要树种自然分布的控制因素及其机制研究等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点基金,参与“973”项目(G1999435)中植被重建的研究。
他在长期深入荒漠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胡杨、梭梭等荒漠树种的自然分布、主要受自身生长节律与当地环境的协调所支配,注意到荒漠树种普遍在以水为特征的异质生境中完成其生活周期,且具有先湿后干的严格顺序,这一现象的认识对荒漠植被在无灌溉条件下的繁殖与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可利用有限水源促使种子萌发并度过幼苗的适应过渡期,解决幼体的补充,随之利用当地自然水源而生存。提出用“替代实生起源法”以解决已丧失的种源重新在干旱区引入,从而为荒漠植被利用有限自然水源恢复铺平道路。
黄培祐教授已正式出版《干旱生态学》(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干旱区免灌植被及其恢复》(科学出版社、1992年)两部专著。发表《新疆荒漠区几种旱生树种自然分布的制约因素》、《荒漠区耐旱树种在异质生境中完成生活周期的现象初探》、《塔里木盆地胡杨分布区的消退和林地更新复壮的初步研究》、《准噶尔盆地荒漠化灌丛对融雪水空间分布的反馈初探》、《莫索湾的开发及其对荒漠生态系统影响的初步评估》、《在干旱区开发工程引起怪柳灌丛扩展的研究》(英)等论文170多篇。目前正在研究“干旱区气候变化对荒漠植被实生苗补充的影响”的有关问题。此项工作已持续4年,目前已取得决定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