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坛不老松:叶叔华
卸任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的叶叔华院士,还是“行踪无定”好难找。在她又将去北京开会的前一天,总算联系上才从新加坡开完国际学术会议的她。
虽说带着匆匆行色,人称“科坛不老松”的叶叔华,依旧精神矍铄,依旧马不停蹄——从她任主席的中、美、俄、日等8国科学家联手国际合作项目《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计划》,到我国的嫦娥探月工程和其他项目,她都努力推动。
“固然老马识途,但您也别太累着了。”不少人如是劝过她。“尽力而为吧,只要走得动,我就会走下去。”语气恬恬淡淡的,却透着真诚,“当然,我更寄希望于比我年轻的科学家们。”
除了热衷发展自己深爱的天文专业,叶叔华还乐于为科学文化的传播推波助澜,她不仅是上海科普志愿者协会的“头”,还是国家文化工程新编《大辞海》的副主编,用她的话,是想为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的普及“实实在在做点事”。
虽然很忙,但叶叔华院士始终着迷于从小相伴,并会相伴永远的一个“雅兴”——古典音乐。只要在家,她一定准时打开中央台的音乐频道,让沁人肺腑的悠扬旋律水一般柔柔地漾开,而此时的叶叔华便会全身心地沉醉在只可意会的美丽中。
院士简介:
叶叔华 1949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 1981年——1993年国际天文台联合会副主席。 1988年——1994年中国科学协会副主席。
她主要从事天体测量和地球自转等方面的观测研究。 50至70年代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的综合世界时工作,在各天文单位的合作下使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精度从1963年进入并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1978年以来组织中国各天文台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的建立、负责中国甚长基线射线电干涉网的建设。 90年代,负责“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重大关键项目研究。近年来,发起并担任“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合作计划的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