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的十代留学生
中国近代留学潮经历了130多年的历史,从晚清到20世纪末已有过十代留学生。
第一代官派留学生是120名12~15岁的留美幼童,1872~1875年分4批赴美(详见左文)。
第二代是光绪初年(1877年)派出的海军留学生近百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刘步蟾、林泰曾、林永生、黄建勋等人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严复从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毕业后,对西方科学发生了浓厚兴趣,后从事著述、翻译,成为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为在中国传播现代科学做出过重大贡献。
第三代是20世纪初的留日潮。
第四代是庚款留美生。1907年被传教士明恩溥说服了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将美国分到的庚子赔款2444万美元(按每两关银折合0.742美元计)中的超过实际消耗部分减退1078万美元,用于中国办高等教育和招寻中国学生留美。次年参众两院批准总统提议,规定此款应由美国人掌握。此后,英、日、法等国都效法美国,退回部分庚款,用于兴办中国高等教育。1911年中国为选拔和预培留美学生,建立清华学校。1909~1945年由清华选派庚款留美学生1971人,按规定应有80%学理工科,文科占20%。
与此同时,有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求学,1909~1945年总数达到三四千人。
庚款留美学生中不少人成为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乃至成为学科奠基人和学术栋梁,如叶企孙、吴有训、胡刚复、赵忠尧、施汝为、周培源(物理),秉志、高士其(生物),梅贻琦、顾毓琇(电机),侯德榜、杨石先(化学),张钰哲、钱学森(航空),以及胡明复(数学)、何杰(地质)、周仁(冶金)、竺可桢(地理、气象)、钱伟长(力学)、梁思成(建筑)、张光斗(水利)等。
第五代为留法勤工俭学者。从1915年开始,中国知识界的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汪精卫等人激奋于振兴中国的科学技术,鼓励青年向西方学习,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在里昂、北京等地设立分会,招寻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逐步形成全国性潮流,延续了20多年。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严济慈、童第周、徐悲鸿、钱三强、肖三、冼星海等都随此潮在法国学习和工作过。
第六代是20年代留苏学生。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两年后,于1919年3月成立了第三(共产)国际,1920年5月决定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招生对象是苏联远东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王一飞、柯庆施、彭述之等首批去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东方大学中国部改名为孙逸仙大学,又叫中山大学。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由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选送一批人去中山大学。张闻天、叶剑英、王稼祥、秦邦宪、罗亦农、许光达、杨尚昆、伍修权、乌兰夫、廖承志、刘伯坚、谭平山、蒋经国、屈武、谷正纲等都在东方大学或中山大学学习过。1923年以后,朱德、邓小平、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聂荣臻、李富春等从西欧转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到中山大学1930年关闭止,留学生总数当在千人以上。另外,1922年联共(布)远东局在满洲里开设政治学校,毕业后分送苏各大学续读,共接收中国学生310人。
第七代是指1927年至1937年期间的留学生。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仍然继续向美、英和西欧各国派遣官费留学生,每年有100人左右,最多时每年达千人。自费留学的人数也日益增长。除清华大学继续选派庚款留美生外,英、法所退部分庚款和一些慈善机构的支持也有利于中国留学潮保持不衰。由于二战后交通不便,很多人毕业后留在国外长期工作,战后回国时已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熟习现代产业技术的工程师,为中国科学研究体系和工业基础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八代是指1938~1948年期间赴欧、美的留学生。抗战期间,留学人数锐减,1938~1941年仅有300人左右出国留学。抗战胜利后,全国上下渴望进行和平建设和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战争时期中国武器装备的落后,激励了新的留学热潮。当时政府制定了《自费留学生派遣办法》,为大批学生和学者到西方学习和工作创造了较有利的条件。
第九代是50年代的留学生。1948年8月,党中央批准由东北局选派21名青年去苏联学习科学技术,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向苏、东欧各国公费派遣留学生的序幕。与以前不同的是,新中国派遣留学生计划与国家工业建设计划密切结合。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1964年以后基本停止向苏联派遣,改向西方各国。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此外还有50年代军委系统派出的军事留学生800人,共青团中央派出138人。为执行各项苏、欧援建计划,“一五”期间由工业部门独立派出7800人去苏联、东欧工厂、矿山对口实习工艺技术和管理。
改革开放留学潮———第十代留学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的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改革开放列为国策。为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及其他有益的文化,向世界开放,加速培养人才成为第一要务。1979~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向西方各国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年中约50万人出国留学,很多已经或陆续回国,成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高技术产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一代骨干力量。
文章录入:王南生 责任编辑:王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