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文艺兵喜迎百岁华诞
皓月一轮朋友老,春风满面翰墨新。中秋日,家住厦门五州大厦的周东君老先生,在老校友鲜花和寿联的祝福下,简朴而欢喜地度过自己的百岁生日。
周老出生于漳州一户牙医人家,7岁时,因父亲在厦门开牙科诊所,随父母到厦定居。先后就读于省立厦门十三中学、南京东南大学、上海大夏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他尤其爱好音乐,经数年摸索通晓西乐中的吹、弹、拉、击。大学期间,因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和创办进步刊物,被校方以转学方式开除。后又面临被抓捕的危险,流亡南洋等地。期间他以执教谋生,并在校内组织学生乐队,担任教练。
1939年年初,菲律宾共产党人沈尔七发起组织“菲律宾华侨归国慰劳团”,请身为音乐教师的周东君负责慰劳团乐队的指导排练。慰劳团经香港、越南到达广西桂林,在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的指引下,最后到达安徽泾县的新四军军部,奔赴前线慰问军队。慰劳团解散时,把全部乐器送给新四军军部。临别时,新四军军长叶挺设宴答谢慰劳团。席间,叶挺对周东君说:“这些乐器很好,但我们无人会演奏,请你留下来当老师好吗?”周东君欣然应允。叶军长于是召集30名小号兵,成立新四军军乐队,由周东君指导训练。军乐队成立时拍了一张合影,已成为革命文物,现珍存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内。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发生时,周东君和军乐队正在排练,部队首长立即组织在军部服务的文艺工作者转移。当时,特地从法国回国参加抗日的著名作曲家、《渔光曲》的作者任光和周东君等人在一起工作,但紧急转移时,任光不幸遇难。时隔60多年,回忆起这悲壮一幕,周老唏嘘不已。
在新四军战士的掩护下,周东君脱险,重返南洋。
上世纪50年代,周东君回到厦门,执教于集美侨校,一直到退休。在厦工作期间,曾数次回漳州寻亲,未能如愿。他一直和老伴相濡以沫。
百岁的周东君,依然精神矍铄、行动自如,只是耳朵有些背,但反衬出说话声音的洪亮。一些原省立厦门十三中学及厦门一中的校友常来探望他,和这些比自己年轻许多的人交流,成了周东君平淡生活中的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