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77高分子班毕业20周年聚会纪实
壬午季夏(2002年7月26-28日)雨连连。中山大学77高分子班33名同学适于此时重聚康乐,欢乐毕业20周年,游览故地,参观新区,回首往事,畅叙别情,展望未来,其情之切、意之深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好似羊城数日绵绵雨,均化作相思泪。
1.初会西招
26日,来自国外与外地的同学陆续到西区招待所报到,多年不见的同学相会,令人非常激动与兴奋。当晚,全体外地同学、大部分广州同学及部分同学眷属第一次聚餐。出席的所有同学,各自介绍了分别20年来的经历与成就。大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巨大的进步,在各自的事业中站稳了脚跟,获得了成功,令人可喜可慰。
2.欢聚一堂
27日上午,在新落成不久的化学楼——丰盛堂,化学系77级三个班的同学在学术报告厅举行了毕业20周年庆祝大会。到会有约100位77级同学和32位曾经为77级上课的老师和学院领导。会议由有机班同学邓慧敏主持,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陈小明教授致欢迎词并介绍了近年来化学系——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前身——的发展概况。到会的全体77级同学无不为母校及化学系取得的巨大进步而欢欣雀跃。高分子专业林尚安院士——当年的老系主任,朱锡海教授——当年《分析化学》主讲,分别代表在校老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77级同学返校表示热烈欢迎,对77级同学当年学习之努力,成绩之优秀赞赏有加。高分子班代表、来自日本的王林,分析班同学代表、中共湛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苏一帆,有机班同学代表、来自美国的陶维敬分别发言,感谢当年各位老师的辛勤栽培,祝贺化学系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同学之间及同学与母系之间的联系,齐首并肩,与时俱进,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会后,全体返校同学与出席会议的老师合影留念。中午在康乐园餐厅举行了全年级同学与老师参加的聚餐会。大家频频举杯,互致问候,开怀畅饮,尽欢而别。
3.故地重游
下午分班活动。高分子班原定到男、女同学居住过的东九、中八宿舍和校园参观。但天公不作美,当刚参观过中八,走到小礼堂时,一直未完全停下的雨下得更大。时隔20年后,大家又站在小礼堂檐下,抬头可见中山先生“青年人要做大事,不可做大官”的训词,北望校园,烟雨中中山像、惺亭历历在目,远处一片朦胧------
4.珠江泛舟
晚6点钟,全年级同学与部分老师在北门码头登上珠江夜游船。如今的北门确非昔日可比:新复建的“国立中山大学”牌坊矗立在珠江之滨,周围是一片景色如画的绿化区,下面是开通不久的滨江大道。站在江边北望,远处白云山隐隐,脚下珠江水滔滔,江山一览,让人心旷神怡。晚7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游船缓缓启航,沿着24年前我们入校不久同样的航线开始了珠江夜游。与当年相比,两岸景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见了当年岸边破败的棚屋,代之以幢幢高楼大厦;不见了水上居民点点渔火,代之以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当年珠江上仅有两座桥,海珠桥与人民桥,而今在夜游区内就可见六座大桥,其中气势雄伟的海印斜拉桥,如一道彩虹的江湾大桥,给夜色中的珠江平添了不少风彩。两小时后,在嘹亮的“二十年后再相会------”的合唱声中结束了24年后第二次浪漫的珠江夜游。
5.新区美景
28日,全体同学乘大巴到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海,参观中大新校区。新区是一片风水宝地——三面环山,一边向海,面积是康乐园的两、三倍。新区无围墙,面向滨海公路的是一幢560米长、加在两座山之间的宏伟教学楼。楼前是整片的绿地,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右侧山坡上。图书馆坐落在大门内的小山前,两座楼斜立如打开的书本,中间的书脊是高高的台级直通山顶,体现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深远寓意。与康乐园不同,新区校园内全部是现代风格的建筑,校园内湖光山色,如茵绿草,真乃世外桃园,读书仙境。弧形的大门被几根斜柱撑起,色彩鲜艳,造型别致,有人戏称为筷子撑起的西瓜皮------
6.南国风光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珠海市区,大家纷纷在珠海渔女——珠海市的城徽——塑像前留影。放眼望去,无际的南海水天一色,近处的岛屿星罗棋布,一派海滨风光。中午,大家品尝海鲜,欢声笑语,真是才饮珠江水,又食南海鱼,其乐融融。
回穗的路上,游览了番禺“宝墨园”——一处新扩建的南国园林,其布置之雅,雕刻之精,均属上乘。尤其是其带空调的洗手间,尚是首次享受。所憾者展出的“文物”多为赝品而。
7. 举杯高歌
当晚全体同学在金威酒家金龙厅欢宴。席间,范茜、陈孟瑜等放声高歌,姚广伟、王林等开怀畅饮,朱诚身即席赋诗,
诗曰:四载相聚,正当风华正茂时,
廿年分别,今夜杯酒话当年,
两岸同心,共祝祖国腾飞起,
十年相约,再会花城康乐园。
至此,欢乐气氛达到顶点。同时,对非常关心此次聚会,而因病不能前来的彭新和周元忠同学表示了深深的关切,每人给二位留下祝福的词语,盼其早日康复,参加下次聚会。其中给彭新同学的赠语中有”彭城万里思君不见,新纪千年后会有期“一联;给周元忠的赠语中有诗一首:“同学相聚倍思君,游遍中大少一人,遥想元忠当年事,盛夏时节盼兄归”。可见同学情深。欢宴直到午夜。
8.漫游羊城
29日是此次聚会的最后一天。上午大家乘车游览广州市容。广州2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为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在二沙头星海音乐厅前,大家驻足观看,清澈的珠海奔流不息,对岸中大北门的牌坊遥遥相望,可谓换了人间。之后参观了广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许多同学在跑道上不由自主地练起了长跑,仿佛时光倒退了20多年,又回到当时的大学生活。所扫兴的是因体育场不是开放时,我们正在锻炼的一行被保安“请”了出来。
中午在泮溪酒家品尝了心仪已久的泮溪点心、月饼和其他美食,在这当年大家想来而来不起的地方,大家回想起流花湖中维英落水,白云山麓各组争先的趣事,并为没能与会的13位同学感到遗憾。席中又遇到有机班的班长梅竞苏大校等同学,原来他们也在此午餐。下午天空阴云密布,在潇潇雨声中大家参观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氏书院”,领略了传统岭南建筑的神韵,欣赏了当代广东工艺美术的佳作。其中最使人赞叹不已的是一尊雕塑:两顽童在广东特有的传统“防盗门”(广州人称之为“趟笼”)中玩耍,一童将头插入栅栏中拔不出,急得龇牙咧嘴,大力挣扎;另一童奋力上扳栅栏,全力助友脱险。其传神之真切,生活气息之浓厚,令人叹为观止。
之后大家到广州新的购物中心——天河城游购。其间商品之丰富,规模之庞大,环境之舒适,均非当年南方大厦和中山五路百货商店可望其项背。
9.回首当年
当晚,同学们最后一次聚餐于南海城海鲜酒家。此次有多位第二代子女参加,增加了欢乐气氛。席间大家对此次聚会进行了总结,一致认为非常成功。大家对创建中大七七高分子网站的王林、刘若工同学;对为组织这次聚会付出辛勤劳动的符若文、伍青同学;对为此次聚会热情捐款的国内、外同学表达了深切的谢意。此次聚会决定建立三个班共同的网站,与会同学一直推荐林伯亨学兄为我班网站站长。
短短三、四日的聚会即将结束,同学们回想起24年前,在绵绵春雨中,48名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在十年浩劫之后作为第一批考试入学的大学生,从北京、四川、陕西、河南、湖北、江苏、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等地,首聚天南第一学府——中山大学,开始了求学之路。往事历历在目:军训中摸爬滚打,珠江夜游时两岸灯火,东九、中八中挑灯夜读,新春佳节时同学欢聚,图书馆前的长队,化学楼中的实验,曲径红楼边漫步,珠江之畔徜徉------康乐园中无限美景尽记怀中:紫荆迎宾,绿草如茵,画楼燕舞,惺亭夜月,马岗松涛,东湖夕望,江山一览,先哲风范------作为一名中大学子,我们为母校骄傲;作为一名中大学子,我们无悔于时代,在自己的工作、事业中为母校增添了光彩。
10.再约佳期
明天我们又要分赴各地,天各一方,可谓相别何遥遥,相见何匆匆。但我们的心相通、意相连,七七高分子——我们永恒的家,将你我连在一起,直到永远。大家非常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聚会。下次再聚的时间,有人提议2008年——入校30周年,又适逢奥运会在中国举行;也有人建议2012年——毕业30周年。究竟何时,尚待议定。短短的聚会结束了,但人散曲未终,我们盼望着:康乐再聚首,杯酒话当年。
附:出席此次聚会的同学有:来自美国的范茜、黄佳宁、盛宁、刘若工、于卫红、于民(及先生张建新);来自加拿大的李万仁、冯伟成;来自日本的王林;来自香港的罗永祥、贺继东、邢宪生;来自江苏的金小明;来自北京的张应藩、姚广卫;来自四川的谢邦互;来自广西的李耀星;来自山西的赵鸣(及夫人周静,女儿赵周杨);来自河南的朱诚身(及夫人姚惠玲,女儿朱铂隆,儿子朱锝隆);来自汕头的李锦才;来自湛江的李思东、钟杰平、陈中和。以及在广州的刁铁军、叶智慧、陈孟瑜、林伯亨、吴展鹏、曾德江、张光华,陈卫国、符若文、伍青。
当年我班入校时48位同学,后罗革退学,李耀桓因车祸身故,现有同学46人。此次有联系但缺席的同学有:美国的孙立新、吴晓冰、周元忠(病)、彭新(病),北京的陈宛平,河南的暴维英,四川的俞祚华;广东的吴桂强、吴磊;失去联系的有:美国的吕泓、黎文;日本的叶克洪,广东的古少权。
执笔: 朱诚身
2002.8.15
于郑州大学尧月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