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季思——纪念王季思教授诞辰百年、逝世十年
2006年是中山大学教授、著名戏曲学者与古典文学专家王季思先生诞辰百年,先生于1996年4月6日辞世,至今年刚好十年。回想十年前季思师临终的日子,彷佛就在眼前。1996年初春,王季思教授因病重入住广医二院,他的子女和中大中文系戏曲教研室的教师们轮值看护。季思师原来高大壮实的身体,已经被疾病折磨消蚀得瘦小蜷曲,在床上任由推来挪去。4月6日晚9时,灯尽油干,老师终于永远闭上了眼睛。
王起,字季思,生于1906年1月7日,浙江温州人。温州是我国戏剧史上南戏的发源地,王季思从小就喜欢曲,常私自跑去看社戏。他小学没毕业就考上浙江第十中学,当时借住在孙诒让先生家里。孙诒让是清末著名学者,家中藏书十分丰富。王季思后来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以说是在孙诒让等前辈学者的熏陶下养成的。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1922年到1924年,王季思在永嘉梧埏小学任教。1924年8月,王季思考入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曲学大师吴梅这时正在该校开设词曲课,使王季思深受教益。王季思还出入吴梅的“百嘉宝”书斋,这里藏有明代传奇刻本百种以上。王季思在这里读了许多古剧本。“治曲当从元人入手”,吴梅的教诲,决定了王季思终生治学的目标。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在大学期间,王季思参加了吴梅组织的文学社团潜社,从事诗词曲的写作。他和同学唐圭璋、常任侠交往密切。王季思还与外文系同学陈楚淮、方玮德等组织青泥社,并在闻一多先生指导下从事话剧与新诗的创作。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王季思24岁于中央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浙江、安徽、江苏几所中学任教,其中在江苏松江女中任教时间最长。在松江教书五年,王季思节衣缩食,购置图书,买了不少戏曲方面的书籍。他一面教学,一面钻研戏曲,或摘录元曲的方言俗语,或考证剧本的来龙去脉,有的制成卡片,有的移录书眉。现在我们还可以从王老师珍藏的《元曲选》中,读到老师当年写的许多眉批,其中不少真知灼见还常常使今天的学生受益。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抗战爆发,王季思表现了巨大的爱国热情。在一次学校欢送部分高年级学生奔赴抗日前线的师生大会上,王季思跳上讲台,当场用刀割破手指,让血一滴滴往下流,他慷慨陈词:“我虽然未能和大家一起上前线打日本,但我的血和你们流在一起!”突显了一位热血青年教师抗敌卫国的决心与勇气。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上世纪40年代开始,王季思先后在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浙江大学本部及杭州之江大学任教,并潜心研究中国文学史与元人杂剧。1944年,《西厢五剧注》由浙江龙吟书屋出版,这是王起老师的成名作,距今已整60年了!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1948年夏,王季思从杭州之江文理学院调到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中国文学史与戏曲。1961年,王季思应当时国家教育部之聘,与北大游国恩教授等联合主编《中国文学史》,前后达三年之久。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文革”大灾难中,王季思被打上“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受到残酷迫害,肋骨被打断了几根。后来下放干校,有一段时间每餐仅有两块腐乳送饭,但他甘之如饴。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八十高龄之后,王季思依然勤奋笔耕,亲自指导博士研究生,还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元戏曲》。王季思作为著名戏曲学者,是戏曲学术界的一代宗师。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王季思先生从教70年,桃李满天下。他对学生的培养倾尽心血,对后学的关心、扶掖与策励,有口皆碑。王老师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与中青年学者合作著书,40年未间断过。为造就中山大学戏曲学术梯队、培养学术人才竭尽心力。1980年春,教育部委托王季思主持“中国戏曲史”教师进修班,当得知进修班学员、兰州大学教师宁希元在写《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书稿时,便将自己积累多年的有关《元刊杂剧三十种》的资料提供给宁希元参考。像这样尽心扶掖后学、体现高尚师德的例子,可以说举不胜举。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季思师当主编,一直亲力亲为,从来不当挂名主编。八十高龄时主编600万字的《全元戏曲》,也是一字一句地审读。有一次我到老师家,发现他正戴着大口罩,围着涎巾在审读《全元戏曲》,我还以为老师感冒了,他解释说不是感冒,而是口涎失禁,怕流到书稿上沾污稿子,所以戴上口罩。口涎多了,就会从口罩流到涎巾,那就更换一只口罩……季思师就是这样,认真负责而又顽强工作着,为后学树立了榜样。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说到对学生的教育,有一件“小事”很值得一说。有一次,一位刚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写板书时出现几个错别字,学生很有意见,“告状”告到教研室,身为教研室主任的季思师在教研室全体会议上就此事发表意见:“我可以写错别字,你们就不行。”听了这两句,大家都瞪大眼睛十分惊讶,心想:“老师您怎么就可以写错别字呀?”只见王老师笑着说下去:“我写错别字,学生会说王起老糊涂了,连字都写错;但你们写错别字,学生就不会原谅,因为你们还没老嘛!”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无论当事人与否,大家都如沐春风,都在心里默默谨记着季思师的谆谆教导。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我因住在校外,有时返校,中午常在季思师家用餐。他家里平常吃的都是粗茶淡饭,有时给老师加一碟炒花生米或温州亲戚寄来的腌蟛蜞,他便吃得津津有味,非喝点黄酒不可。说到喝酒,那可是王老师一大嗜好,已故卢叔度教授曾对我说:“王起老有好酒就会叫我去喝几杯。”但可能以前白酒喝多了伤肠胃,1965年老师溃疡了的胃被切去五分之四。自此之后,老师在夫人姜海燕先生的严格看管下,每餐只能喝一小杯黄酒或葡萄酒。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由于经常在季思师家走动,有时我竟然担负起“说服”老师的工作。有一次我刚进门,姜先生即抱怨说:“你王老师反对我们买空调,你帮忙说服说服他吧!”我还未开口,季思师便说:“以前没有风扇,用扇子就可以过夏天;后来有了风扇,已经很凉快了,还要买什么空调?!”显然,王老师还未想通,并未接受意见。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又有一次,“事态”更加严重。我刚一进师门,姜先生就大声嚷起来:“老吴,你来得正好!你老师写了篇稿子,说要寄到光明日报,他已经忘了被打断肋骨的时候了!”我从未见姜先生如此激动,赶快接过姜先生手里的稿子一看。原来,稿子只有两页,约500字,意思是说我年轻时亲眼见国民党政府腐败,官员追求“五子登科”(指票子、房子、车子、位子、女子)想不到现在某些共产党官员也追求这些东西,没有吸取教训,实在叫人心痛。看来稿子虽小,问题却大,看到老师晚年依然关注国家大事,忧国忧民,我心里十分敬佩。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季思师是活到老,学到老,写作到老的典范。《全元戏曲》完稿后,他八十多岁高龄天天戴口罩读《歌德对话录》一类的书。后来眼睛不行了,手也抖得写不成字,他就躺在床上吟诗。临终前几个月,他的诗作还不断出现在报刊上。这些诗作,是靠他的大公子兆凯先生将耳朵附在老人口边,一字一字记下来的。由于声音极其微弱,记录一首小诗,竟耗时两三个钟头!兹录其中一首《鹧鸪天·病榻答亲友》,可见老人临终前的心态:过雨芭蕉绿有余,绿云三面护吾庐。胸中酝酿新诗句,梦里追寻旧画图。红菡萏,白芙蕖,亭亭玉立不需扶。和平岁月须珍惜,病榻逍遥看老夫。斯人虽已逝,风范自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