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授默默“耕海”二十载
昨天下午,区又君怀着眷恋的心情走进了盐田区一个废弃的实验楼。她陷入了沉思……20年前的一个夏天,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她孤身一人来到这个三面环海、一面背山的小岛上,开始她从未接触过的工作——海洋水产增养殖技术研究。20年过去了,新的试验基地已筹建中,她依然继续过着和鱼、实验室为伴的生活,为国家的水产研究事业默默地奉献……
妙龄女孩独闯海边
1986年,土生土长的广州女孩区又君大学毕业了,学校将她分配到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实验基地。“当时我并不是很情愿,我学的专业和研究水产没有多大关系,而且以前我并不喜欢这个工作,但是我认为既然要做,就应该努力去做好它。”
那年6月,区又君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来到了位于深圳蛇口的牡蛎养殖试验站。“刚到试验站,看到周围的环境,我失望极了。试验站里一个女同志都没有,工作的环境又很差,自来水经常断水,周围的建筑物也很简陋。但是我这人很倔,既然我已经选择来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当时一位老同志指着正在滩涂上辛苦劳作的蚝民说,你能不能做到像他们那样,我说可以。虽然我心里没底,但我觉得渔民能做的工作我要能做,别人能做的工作我也要能做,男同志做得到的我也要做得到。”
就这样,完全没有接触过大海的区又君从一次只能搬一笼蚝锻炼到一口气搬几笼蚝;从在蚝排上胆战心惊、摇摇晃晃到行走自如。不管风吹日晒,严寒酷暑,她白天都出海工作,晚上苦读专业书籍。
第二年,区又君被调往深圳盐田西山吓的试验基地,一呆就是20年。“盐田基地比蛇口更偏僻,虽然有一幢三层高的实验楼,可是周围除了实验基地的同事及家属,几乎没有其他人。这个实验基地三面环海,一面背山,只有一条泥泞的山路通向盐田的闹市区,我们就像在一个荒岛上做实验。”
15年攻克国家攻关项目
看着曾经朝夕相对的几个600平方米大的鱼池,区又君说:“以前这么大的一个,我就一个女孩子跳进去清洗,淤泥都没过了膝盖,一个鱼池洗干净差不多要三四天。”
1987年起,区又君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资助项目,开展“鲻鱼人工繁殖及其育苗技术研究”。鲻鱼是世界性的养殖鱼类,也是我国传统的海水养殖鱼类,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对鲻鱼进行人工繁殖研究,由于技术难度大,多年来未能突破批量生产难关。项目实施最初几年,虽然FAO专家曾多次来指导过,但依然没有多大进展。专家撤走后,该项目被列为我国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区又君作为主要完成人员承担了该项目。区又君经过研究,采用多项创新性技术,先后解决了人工围隔水域下亲鱼的运输、成熟、幼体发育、临界期、生态调控等多个技术难题。1993年实现批量生产,2年后达到规模化生产;在2000年的全省统一增殖放流行动中,在全国首次一次性放流5万尾鲻鱼鱼苗。当时这个项目被评为“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1997年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开始研究的前两年没有多大进展,有同事问我鲻鱼到底还有希望成功吗。我说,没有希望也要带着希望去做。这位同事马上说,有你这句话,鲻鱼就一定有希望。”区又君说,这15年走得很艰难,她作为整个课题的主要完成人,天天对着这些鱼苦思冥想,没日没夜地做实验。出海采集海水,有时遇到刮风下雨,海水、雨水和汗水根本都分不清;还多次在海上受到台风和雷击的威胁;在鱼排上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常年在海边研究水产,区又君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和肠胃炎等疾病,但这一切都未能改变和动摇她为水产科研事业作贡献的决心。她还说:“我算是幸运的,最终还是研究出成果来了。”
与鱼为伴乐在其中
虽然区又君20年如一日地过着单调、枯燥的生活,但记者从她看鱼池里的鱼时那种投入的眼神,就知道鱼在她心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区又君告诉记者,她觉得和自己最有感情的应该是驼背鲈鱼(即老鼠斑)。“培养这种鱼我花了七八年时间,当时国内基本上捕捞不到这种鱼。1994年我争取到农业部立项支持,研发老鼠斑的人工繁殖。当时老鼠斑的人工繁殖在国内外未有成功先例,也没有任何资料、经验可供借鉴,我就靠着从国外引进的为数不多的亲鱼,一切从零开始,进行深入研究,成功地在室内水泥池诱导亲鱼性腺发育、成熟、催产,孵出仔鱼,并获得驯养3年以上的成鱼。这种鱼脾气很暴躁,但是却很多疾病,稍不留神就一夜之间全死了。”区又君说,鱼儿就像她的亲人一样,看着成活的鱼儿在水池里欢快地游她心里快活得不得了,可如果鱼儿生病了,心情比她自己生病还要难受。
2005年12月31日,因为盐田港开发,区又君离开了盐田的实验基地,回到了广州的南海水产研究所大本营。但她并没有放弃她的基地研究工作,一年半载后,位于龙岗东山社区的新基地将建造完工,她将再次进入鱼儿的世界,继续她清苦但充满乐趣的研究生活。
对话
惟一一次掉眼泪
是那年除夕
晶报:二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连自己都说单调,你有没有想过放弃?
区又君:没有。我这人很执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干一行爱一行。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不少养殖场和单位的研究所都高薪聘请我,但都被我婉拒了。直到现在,有些朋友也会劝我离开这份辛苦的工作,但我不会放弃。在鱼的世界里工作,我可以找到自信,每一次攻克难关都能带给我无限的喜悦和动力。
晶报:长年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你有为此哭过吗?
区又君:我从来没有因为工作上的挫折而哭过,惟一的一次掉泪是因为工作的第一年春节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因为鲻鱼是在冬季产卵的,正是培育幼苗最关键的时刻。年三十那天,饭堂没开,我也没日没夜地做实验,饿了就啃一块方便面。可是到了晚上心情就很糟糕了,听着窗外的鞭炮声,闻着同事家中飘来的饭香,而我却啃着干巴巴的方便面,眼泪刷地就下来了。不是因为工作辛苦,而是不能回家和父母吃团圆饭。
晶报:后来常回家过年吗?
区又君:很少,因为鲻鱼冬季产卵的原因,在做鲻鱼研究的那15年里几乎没有一个春节是在家里过的,想起来特别内疚。
晶报:家里人不反对你做这么辛苦的工作吗?
区又君:我很少和他们说这份工作有多辛苦,他们一直都以为我只是坐在实验室里舒舒服服地搞研究。其实家人很支持我的工作,虽然我很多年没有回家过年,但家里人从来没有怪我。前年10月爸爸生病去世了,他们怕影响我工作一直没有告诉我,当他们半夜一点打电话说爸爸病危时,我第二天赶回广州已经见不到他最后一面了,这是我最内疚的一件事。
晶报:20年来你获得了各种的荣誉,今年你又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面对这些荣誉的时候你会感到兴奋,之前所有的苦和累都烟消云散了吗?
区又君:我们并不像运动员,苦练多年才获得冠军,获奖的一刻自然很兴奋。面对这些奖励我感到很荣幸,但最开心的是在工作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这些都能给我带来很多的快乐。
晶报:作为一名女科研工作者,又曾经担任过深圳市政协委员,你认为工作对女性重要吗?女性在社会中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
区又君:工作对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显得很重要,只要有恒心、有信心,有的女性甚至能创造出比男性更高的社会价值。女性有其温柔细腻的一面,有时能发现一些男性难以发现的问题,女性也应该对社会有责任感,应该从女性的角度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发展和女性权益。
人物档案:
区又君,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后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20年来在深圳试验基地从事海水鱼类增养殖技术和生理生态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开发和推广,被评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今年,她还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