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跟党走——记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王海华教授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一切跟党走

——记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王海华教授

广州13队麦燕如

818上午10点,我们采访小组一行5人上门采访了中大校友王海华教授。王教授于196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做科学研究。他,拥有众多的头衔: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首批监察部驻教育部监察局特邀监察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获英国剑桥IBC 20世纪成就奖、中山大学致公党总支主委、中大南校区西区业主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住房工作小组副组长……其中的任何一个头衔都令人惊羡不已,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近王海华校友的时候,他又是如此平易近人,对我们这些来访的晚辈校友相当热情,让我们绷紧的心一下子松弛了下来。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教授旁证博引,让我们感受得到他那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他的一生、他的故事却更多地与共和国的历史相牵连。他,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见证了许许多多来自那个遥远年代的历史事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经历了形形色色源自那个特殊时期的革命运动,三反、五反、反右倾、大跃进……

因此,教授在讲述自己求学生涯的时候,经常会穿插一些当时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听他的故事,就像阅读一本内容丰富的书,令我们这些后辈们开阔了眼界。他提到,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学校的学习气氛很好,化学系当时有6个班,大家都很努力学习,一有空就去图书馆。而他,除了努力学习以外,在运动和文艺方面同样出色。当年,他是学校田径队的一员,主攻中长跑方向,每天早晚都坚持跑步,跑100次的100教授坚持不懈的意志从中可见一斑了!当年的他,在1958年还成为了中大歌舞团的成员,唱过很多革命题材的歌曲和表演舞蹈。

后来,由于在当时环境限制之下,教授上了三年半的课程就提前毕业了。毕业后,王海华教授服从党的安排,留校搞研究。他说:“一切服从党,一切跟党走,如果那时候党把我分配到西北地区,我也一定服从安排!”这一番话,令我们对眼前这一位老校友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一切跟党走,多么有力量的五个字,多么震撼人心的五个字,而这五个字就深深地扎根在王海华教授的心里,用行动证明了出来。

1999年起,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之余,王海华教授还花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参与很多社会工作,而这些工作为社会和教工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也锻炼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他的眼里,适应社会能力和求实创新的能力都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很重要的素质。

作为广东省和中大特邀监察员的他,还对母校的东校区特别关心。他亲身到过东校区几次,对那边的情况也比较了解。我们的采访将近尾声的时候,时刻关心母校中山大学发展的教授特意给这个新校区提了几点建议,他说:“东校区整体的环境不错,物业公司管理工作负责,后勤保障不错,安全管理也很好。但东校区的教学管理有做得不够的地方,有某些课室的音响设备不太完善,以致老师授课的声音有点小,坐在最后的同学听不到老师的声音;东校区图书馆管理的质量要提高,希望尽快加强东校区跟其他校区的图书资源的联网工作,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希望能够尽快提高东校区的学术氛围,把校本部的校园文化传承过去给东校区。”

看着眼前这位年过花甲依然精神矍铄的中大校友,听着他给东校区的期望和建议,我们分明感受得到:他的一字一句,都饱含着对这个新诞生的校区的一片期望、对母校发展前景的一份关切之情!

也许,“一切跟党走”是王海华教授生活的指针;时刻关心母校的发展,正是王海华教授时常不忘自己是中大人的一种表现。

这次采访,我们被王海华教授这一份真挚的中大情、校友情所感动、所震撼,采访在炎炎夏日之中进行,我们却依然感到惬意和舒心,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