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载峥嵘岁月 古稀年再聚母校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毕业至今,他们亲身经历了50年来我国化工、石油、材料以及其他行业的每一次改革与发展,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大半个世纪。

金秋时节,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57届校友一行二十余人满怀对母校的深情,对同学师长情谊的眷恋,回到了50年前学习生活的母校。岁月流逝,当年的莘莘学子,如今已是两鬓添霜,年过古稀。毕业至今,他们亲身经历了50年来我国化工、石油、材料以及其他行业每一次改革与发展,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大半个世纪。11月2日,化学院宣传小组记者在荣光堂采访了6位校友代表。
  
英柏宁校友:见证中大化学院的发展
  
英柏宁教授是当年留校的学子之一,也是本次57届校友聚会的联系人。半个世纪的岁月中,英老师为中大化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见证了中大的变迁。英老师对化学院这些年的发展和取得的成果感慨很深,现在学院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越来越好,与当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比如说现在学生们做实验都是自己操作300MHz的核磁共振,而他们当年全校才只有60MHz的。作为奋斗了半个世纪的化学人,英老师说化学是大有可为的事业。最后英老师送上六个字作为对我们的勉励:基础、刻苦、创新!
  
詹永厚校友:曾在大庆从事石油炼制工作
  
学习高分子专业的詹永厚校友毕业时被分配从事石油炼制工作。起初在大连研究人造油,后来由于工作需要,调至中石化茂名分公司从事石油化工研究。老前辈虽然退休多年,但说起炼油来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显示出非凡的专业造诣。老人家对母校充满了深情,谈到故时的一草一木,历历在目。采访结束时,已是晚上十点半,詹校友还要走出来散步,对中大的眷恋可见一斑。
  
关允璧校友:化工科研领域的“女强人”
  
关允璧,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是今晚6位校友代表中唯一的女性,被同学们称为“女强人”和“才女”。毕业后和同班数名同学一起分配到沈阳东北化工研究院。在东北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她一干就是10年。之后由于备战转至四川,又过了四年,才重回广东家乡,调任茂名,后任职中石化茂名石化研究院院长。作为女性,她工作在化工科研领域,异常艰辛,可是她却从不在困难前低头,更是发挥自己俄语和英语功底好的优势,承担了单位里很大一部分翻译工作。谈起回校的感受,她露出欣慰的笑容,并勉励我们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要重视创新精神,知识面要宽,同时也要专。
  
钟志锵校友:曾参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
  
钟志锵校友很健谈,学识广博。他毕业后留校,64年出国深造,曾参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他的事业生涯涉及我国能源电力系统的各个方面,退休前任职于南方电网公司。谈起这半个世纪的生活和工作,他感慨良多:我们“化学人”一定要重视自身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力争让基础知识和所从事的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化学人尤其要关注全球面临的能源问题,包括固定能源和移动能源两大方面。他很肯定所谓“80后”的实力,肯定我们一定是“大有可为”的一代,要力争做各行各业的精英。
  
刘棣生校友:曾从事我国第一批火箭推进剂的研制
  
刘棣生校友戴着厚厚的眼睛,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位睿智学者。他毕业后在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过一段时间,曾参与国家“六五”建设。最令记者感兴趣的是,刘棣生校友曾从事过我国第一批火箭推进剂的研制工作。在兢兢业业做了27年化工研究工作后,他又在商海拼搏了十四年,退休前为深圳某化工公司老总。刘老师勉励我们掌握好基本功,培养能适应任何环境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莫定江校友:第一代“大庆人”
  
莫定江校友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后进驻大庆,属于第一代“大庆人”,见证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长期的工作热情让他显得年轻、朝气未减。作为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老前辈,他对学习高分子的同学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认为当前石油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原油产收率问题。一个油田若是能将产收率从30%提高至60%,那相当于另外又发现了一个等大的油田,产生的效益将是惊人的。年轻人要学会将视野打开,学会关注你所在的领域最大的问题。
  采访期间老前辈们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记者如沐春风,分享着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国家的深深责任感和对母校拳拳的眷恋之情,看到了老一辈学长对我们这一代的殷殷期望,亲身感受到我们化学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