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有情,学子有忆----记采访68届校友陈邦龙先生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校友简介:

       校友姓名:陈邦龙

       入校时间:1963年

       毕业时间:1968年

       就读院系:化学系分析化学

       职业:原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测试分析室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7月21日风和日丽的早晨。他,背着一个咖啡色的背包,戴着太阳帽,帽檐还斜向一边,正专心致志捕捉睡莲最美丽的一瞬。荷花池里的睡莲还没来得及合上花容,其美妙的姿态早已被他那400长焦的镜头定格。他就是我们今天的采访对象,陈邦龙校友。

 

荷花有情,学子有忆----记采访68届校友陈邦龙先生

 

1 陈邦龙学长(前排左二)与寻访队员合影

艰苦而快乐的大学时代

  1963年,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刚满18岁的陈邦龙来到了中山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当时全国的大学生每年招生约20万人,有些好的中学的升学率也仅仅30%左右,能够进入大学学习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那时候,化院前身称为化学系,全级只有约180个学生,分为6个班,有4个专业,即无机、有机、分析和物化。虽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但是同学之间关系相当融洽。大学生活是相当有规律的,每天下午大家都会参加各种运动和活动。每周都会在集中一起时唱唱歌,周六晚上一般是免费看露天电影,这些就是当时大学生的不多的娱乐。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大学生会把绝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在学习上,打心底里热爱学习、热爱知识。“那时的学生比较专心读书,分心的事情几乎没有。”陈邦龙回忆道。 

  那个年代的生活条件是比较艰苦的,说到这里,陈邦龙特意提起了当时学生们常常打着赤脚,他自己甚至搭过公共汽车去北京路外文书店看书的事情。读书,是他们精神的唯一寄托。学校对学生很关心,在中大的时光让陈邦龙感到幸福。当时,上大学不需要交学费,如果生活困难,学生还可以申请助学金。陈邦龙当时领到了甲等的助学金,每个月15.5元,刚好是每月需交的伙食费。这平均每天五毛钱的伙食费,个别经济特别困难的同学有时还要动它的脑子。当时食堂里米饭和酱油不限量供应任人打,可以把餐票掉领回5毛钱,这样吃白饭,没肉没菜。这也是不得已时偶然为之,那时学生是比较穷的。尽管现在看起来无法想象,却是当时的实情。除了伙食费,经济困难的同学每个月还可领到1~3元的零用钱。有些同学更会领到学校发给的冬衣、棉衣、蚊帐、棉被、近视眼镜等。

  现在,年过六旬的陈邦龙已从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退休几年,依然很怀念大学的日子,甚至有时都会到中大的食堂吃顿饭,怀念一下旧日的时光,抚今思昔。

终圆求学梦

  陈邦龙的大学时代正逢文化大革命时期,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他的脸上也浮现出一丝唏嘘。虽然他是63年入学,68年顺利毕业,但是对于他而言,真正的完完整整的大学学习只有头两年。而65年开始,就被安排参加运动做四清工作队员了,直到66年文革开始后回校。后来参加了“宣传毛泽东思想长征队”的串联运动,从广州出发徒步走到到了福建、江西等省份。他把一张当时长征队员在中大北门前的合影与我们分享,照片是黑白的,充满了岁月的痕迹,但是在这几个年轻小伙脸上的那种纯真而坚定的笑容中,我们看到了一份属于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的激情和信念。文化大革命中大学的课程全部停顿,陈邦龙和他的同学在后来的复课闹革命时才从新恢复学习,虽然顺利毕了业,但是,学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们在他的本科毕业证中也看到了文革烙印:左边赫然印着一段毛泽东语录,右边的署名是“中大革命委员会”。

  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大学毕业生按“四个面向”的方针分配,即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毕业后的陈邦龙被分配到一个矿山工作。在化验室陈邦龙工作了七年。陈邦龙回忆起这七年,言语间难掩激动,实践练就了他骄人的工作能力和极高的工作效率:分析时称矿样几乎是一称一个准,两手可握10个50mL容量瓶操作,一个班次可完成多个样品多个项目测定。虽然工作繁忙,但是陈邦龙并未放弃学习,坚持自学英语,常听英语学习节目。后来工作需要又当过中学老师3年。他告诉我们,他在学校就是充当着“万金油”的角色,有什么课缺少老师,他顶上。除了最熟悉的化学,他还教过数学、物理、农业基础,还有英语。他在中学和大学时期学的是俄语,能给学生上英语课完全是自学的结果。

  78年有80个人报考了中大化学系的“回炉班”,只有18个名额,而陈邦龙就是其中一个。“我这个人是很喜欢学习的”——那份在心中埋藏已久的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弦上之矢,一触即发。放下了十年的学业,如今重新捡起来,陈邦龙回忆说,两年“回炉班”是他学习最辛苦的时期。这段时期,除了吃饭和睡觉,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晚上看书看到十一二点是寻常事。1980年,中大只招了40个硕士生,陈邦龙考上了化学系分析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体验人生“三境界”

  陈邦龙在中大前前后后共生活了10年,中大一草一木都牵动着陈邦龙的心。“大学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中大给了我一个基础,一个平台,我从低处到了高处,我站在上面能看得更高、更远。如果没有中大,我远不是现在这样。”陈邦龙满怀深情地说出了这段话。陈邦龙认为中大有光荣的历史,有严谨而开放的学术风气,有勤奋努力的师生,更加上那分外优美的校园,为自己曾是中大学生感到荣幸。陈邦龙也像其他校友一样期盼母校能更上一层楼!当然这并非易事,除了有赖广大师生长期努力奋斗的积累,还有机遇等多方的配合,甚至是众校友的关注支持也是有利因素。陈邦龙也寄语小同学,中大学生历来动手能力比较强,现在尽管面临更多的压力,例如就业等,不要畏惧退缩,要顶住要坚持。他问了同学们是不是都知道“学术三境界”?得到大家的肯定后,他说自己考虑过,其实不管大事或小事,王国维的“三境界”说都是归纳得非常贴切和精炼的。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经过三种之境界 。”三种境界依次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要学习,要思索,要决心,要努力,要坚持,成功是自然出现的,不是等来的。

文章录入:08hope      责任编辑:08h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