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研到创业的智慧 --访86届王雷校友
校友简介:
校友姓名:王雷
入校时间:1986年
毕业时间:1997年
就读院系:化学系分析化学(研究生)博士;生物系(博士后)
职业:自主创业
8月14日,洽逢中山大学化学系本科86级毕业20周年聚会,我们的寻访小队便趁机跟随师兄师姐们来到舒适的大夫山度假村,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相约王雷师兄进行采访。
他,在学术上,是化学界的翘楚;在行业内,是创业成功的典范。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他身穿朴素悠闲的运动服,双目闪动着睿智的光芒,嘴边总挂着一个热情而平易近人的笑容。王雷师兄的亲切让我们一下子消除了心头的紧张感,油然而生的是一种聆听人生智慧的渴望。

图1 王雷校友(左三)与寻访队员合影
对化学的热爱
从本科到博后,1986年踏进中大校门的王雷师兄,在这美丽的康乐园里度过了11年的学习生涯。就是一份对化学的热爱,让他在化学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寻觅着,不断向更高的学术之峰攀登。“化学是个好东西,一定要学好!”他坚定地对我们说。1997年,完成博后学位的王雷师兄进入了广州师范学院任教。在高校里一边进行教育工作,一边继续他对科研的探索与追求,是王雷师兄当时的理想。
人生的转折点
然而,任教三年以后,王雷师兄却毅然辞去了在高校里的职位,去应聘一个外资企业。是什么让他具有这样的决心与勇气,是什么让他放弃一条舒适而待遇优厚的路去另辟蹊径?是对新生活的追求。原来在高校里任教工作的枯燥乏味早已消磨了王雷师兄的热情。凭着对自己的信心和对新生活的渴望,王雷师兄决定投身于企业。高学历为他进入外资企业打开了方便之门,然而,从在高校教书到在企业工作,这一巨大差别却让王雷师兄经历了一段艰苦的磨合期。在企业里工作不像教书那样单纯,教书只需要精通学术就可以了,但要想在企业里做得出色,还需要其他方面的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当时王雷师兄担任的是研发经理一职,一直呆在高校的王雷师兄对企业的运作根本一窍不通。“高校与社会是脱节的。”他说道,“在高校里的研发和企业中的生产完全是两码事。在高校你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做出一个完美的东西,而企业讲求的是性价比。所以‘研发’在这两个地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茫然而无所适从的时刻,幸亏当时他的上司给予了他指导----书中自有黄金屋。他的上司一连给他推荐了很多各个领域的书,有物流的,财务的,还有关于SOP系统优化的。于是,他便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来“恶补”,遍览群书。并且利用自己在外企比较高的职位优势不断了解公司其他部门的职能及运作。渐渐地,王雷师兄熟悉了整个企业的运转模式,自己也越来越适应在企业工作了。经历了风雨终见彩虹,王雷师兄接着在瑞士CIBA公司出色地担任了研发经理四年。多读书,善于学习,就是王雷师兄成功从高校向企业转折的秘诀。
不甘现状,再次启航
四年以后,眼看着自己在外资企业的晋升空间已经不大了,一颗满怀雄心壮志的心又再次躁动起来。在高校的十多年让王雷师兄收获了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而在外企的四年又让他对企业的整套运作了如指掌,此时的王雷师兄已经从高校到企业成功“转型”了。于是,另一个冒险而极具吸引力的新念头在蠢蠢欲动----创业。四年的工作不仅为他积累了创业必备的经验与资金,还有宝贵的人脉与社会关系。找到了合适的合伙人后,眼看时机已成熟,王雷师兄毅然辞掉了外企优厚的工作,收购了深圳一家企业自己干起来了。如今王雷师兄的企业做得有声有色,他带着满足的笑容给我们这些师弟师妹总结属于他的人生智慧。
成功的人生智慧
“做人一定要有自己不可被替代的长处。”王雷师兄鼓励着我们,“化学是个硬学科,这种专业知识不可能人人都有的,学好它,在这个行业里成为属于比较优秀的人,那么别人就无法取代你了。在这基础上再学习其他东西,那就是锦上添花了。其他东西学不好也没关系,自己的长处在别人也不可能取代你,总之要有自己的特色。”
除此以外,王雷师兄的成功经历还告诉我们,成功的人生还需要选择的智慧和放弃的勇气。从高校到企业,再从企业到创业。王雷师兄是经过多番的选择和放弃才走到今天的。路不能一条走到黑,在一条路上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看准时机,寻找一条更宽阔,更适合自己的路。
王雷师兄是创业成功的典范,但他却不赞成我们大学生去创业。他给我们分析创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社会关系我们都没有。创业是一个极需“资本”的事业。他建议我们先在企业里好好干,积累必要的经验和人脉,而且要在不同的企业里干,在适当的时候要懂得“跳槽”,在不同的位置上积累所需的“资本”,最后才能开始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