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面旗帜 -----访化学系86级校友张山青博士
校友简介:
校友姓名:张山青
入校时间:1986年
毕业时间:1990年
就读院系:化学系
职业:Griffith School of Environment Gold Coast Campus高级讲师
一个谈笑有风生、科研有造诣的学者;一个眷恋母校情、珍惜校友意的学子;一个能旁征博引、善谆谆教诲的学长;一个将个人的成功全部归结为勤奋、兴趣与幸运的现实主义者。他,便是张山青校友,澳大利亚Griffith大学环境应用科学学院高级讲师。

图1 张青山校友(左三)与寻访队员合影
坚毅中的成功
本科期间,张山青校友主修有机化学,虽然课程很难,但秉着对化学的兴趣与热情,他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成绩。在开展毕业论文写作时,相关的课题实验曾一度未能得出理想的结果。但他没有灰心,坚持原来的实验课题,并从源头仔细复查每个实验步骤,严格控制反应条件,通宵重新开始实验。细节决定成败,最终实验取得了成功,并且毕业论文得以发表。他表示,这是一个track record,对他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业后,张山青校友便先后进入了中国石化以及美孚石油公司工作。在一次偶然的澳洲旅游中,他被澳大利亚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人文积淀,浓厚的学术氛围所吸引,最终他决定留在澳大利亚继续发展。
凭借着本科期间的优秀毕业论文以及工作期间发表的文章,张山青校友得以在澳大利亚Griffith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时隔七年,再次开始校园生活,对于他,很多知识都已经很模糊。为了不被抛在后面,张山青博士毅然决定“恶补”知识,其间的刻苦,可想而知。为了能够使用更好、更精确的仪器开展个人实验,张山青校友时常去临近大学借用其高水平仪器设备,这种求学精神,让我们敬佩。
随着研究的深入,张山青博士在水质量在线环境监测仪器,光电化学COD分析仪器开发方面极具特色,在过去 5 年获得澳大利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过百万澳元项目资助,发明专利多项,成果商业化。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30多篇。
成功总是眷顾有准备、能持之以恒的人。而只有经过努力,才能经受别人的考察,时间的考验,才能应得认可与尊重。张山青校友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让我们勇攀科学巅峰。
海外学子的中大情
采访过程中,张山青博士一直强调,“中大学生是让人自豪的”。
张山青博士表示,他能够移民成功,也得益于中山大学的影响力。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城市,广州的对外交流增多,是中山大学的国外的名气大大提升。当时澳大利亚移民局只承认中国国内的三十多所高校,中山大学有幸在其之列。
在国外,海外学子惺惺相惜,而校友的关系则更加深这种亲情。同样,在澳大利亚,中大校友之间的相互辅助,奠定了中大校友会的巨大影响力。自己也很幸运的,很快与当地的中大校友会取得了联系。在各位校友的积极协助下,张山青校友与Griffith大学的教授取得联系,并最终凭借中大人的自信与学识得到校方的认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张山青校友很看重同学之间的情谊,每次同学聚会,他都会尽量参加。而此次化学学院举办的86级校友20周年聚会,让他很是感动,见到了很多久未谋面的同学,想起了很多大学期间的轶闻趣事。这些回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显珍贵。
“终于还是走到这一天,要奔向各自的世界。没有人能够取代记忆中的你,和那段青春岁月”,“放心去飞,勇敢去追,一路我们曾携手并肩,用汗和泪写下永远。”《放心去飞》映射了多少校友心酸的回忆。而当他们学有所成时,又岂会忘记当年的同窗的点点滴滴。
合作中的双赢
张山青校友表示,大学本科毕业后的七年工作经历,磨砺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的能力,使他学到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别人精诚合作。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各个方面的专家通力合作。因此,张山青博士很注重与中国国内的高校合作,比如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地化所、能源所等。国内高校务实的科研精神与国外高校创新的学术课题的完美结合,使他们的合作很成功。
张山青表示,在国外,中国学生都很刻苦,很勤奋。他们有着明确的方向,更懂得充分、有效的利用时间达成目标。因此,他很乐意招收中国学生去他们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他强调,国外的浓厚学术氛围以及人文气息,对一个人的成功,将会产生深远影响。做出国门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这不正是改革开放的初衷!
“成功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张山青校友用他的实际行动像我们阐述着合作的精髓。
在交流过程中,张山青校友一直都很谦虚。他青春的笑容,轻松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学长的风范,这是智慧、经验与财富的集结体。在我们心中,张山青校友就像一面旗帜,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学者的执着之态,一位学子的赤诚之心,一位学长的沉稳之势!
文章录入:08hope 责任编辑:08h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