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水,张弛有度 ——访化工学院58级校友田清重、何雪映伉俪
校友简介:
校友姓名:田清重、何雪映
入校时间:1958年
毕业时间:1963年
就读院系:化学系
职业:退休前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田清重从事人工晶体生长及其应用的研究,何雪映从事人造金刚石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雨后的空气总是那么清新,怀着愉悦又略带不安的心情,我们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到了南湖半岛花园,却发现早已有人在小区门口等候我们了。我们眼前这位精神抖擞、面容慈祥的老人家就是今天的采访对象之一——田清重师兄。原本有些忐忑的心瞬间就被感动所包围。几句寒暄后,我们来到师兄家中,何雪映师姐早已准备好了西瓜,此举再一次让我们心头一阵温暖。
两位老人非常健谈,且往往语言风趣幽默。访谈之初,师姐打趣道:“你们采访我们是不是弄错啦?我们之间可是有几十年的鸿沟在这呢!”说完,大家相视而笑。他们的侃侃而谈既带动了气氛,又给我们带来许多我们所不熟悉年代的故事,带着几许惊讶,又有些许的感怀,我们细心聆听他们当年的故事,思绪也渐渐被带入那样的“花样年华”里。
五载芳华,结缘中大
1958年,正当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浪潮席卷整个神州大地之时,中大迎来了又一批新生。据师兄回忆,当年初进校园,大一大二同学都被安排去修筑铁路。下乡劳动的强度特别大,早上5点钟起床后除洗漱吃饭时间之外一直工作,晚上一般11点才得以入睡,所幸的是粮食并不紧张。而1959-1962三年饥荒里,虽然学生待遇还不错,但每每上到第三节课肚子就开始咕咕叫,于是师兄师姐们开辟了现梁銶琚堂周围的空地,自主耕地种菜,勉强解决问题。于此,何雪映师姐对当年恩师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即使挨饿,老师们都坚持把课上完,把知识点讲透。
与今日的上课条件相比,当年的情况令人难以想象,师生都没有课本,老师备课时只能通过查阅资料制成讲义;而学生则必须紧跟老师授课进度,记录学习笔记。“我是从农村考上中大的,当年学校助学金每月提供12元伙食费,2元生活费,坐车来回黄花岗就需要一块多,所以当年很少出校。寒暑假基本都留校勤工助学,一天8毛,一拿到工资就一次性买30多本笔记本,生怕开课后没钱买本子,耽误学业。”这一番话不禁令我们面红耳赤,深感惭愧,相比之下,我们如今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往往不懂珍惜。由于课堂上所学知识需要巩固,学习资源又比较匮乏,因此当年每个周末都要很早去图书馆排队,有时先用书包占位,然后赶紧去饭堂吃完早餐回来继续排队。说到这里,我们脑海里对比起了现今考前一个月图书馆排队的场景,不禁唏嘘不已,也感觉到当年学习氛围之浓厚。
当年的校内娱乐活动极少,在操场播映的周末电影以及小礼堂举行的周末舞会都成了大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问及师姐是否经常去舞会,师姐乐呵呵地笑言:“是呀,那肯定啦!不过都是我的裙子去了,我没去!”师姐幽默的回答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阵阵欢笑。
与化同行,共筑人生
1963年毕业后,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分配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研究院所、大学院校、部队等单位工作。何雪映师姐被分配到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因师兄被分配到国家科委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工作,也许是月老的偷偷牵线,也许是缘分到了,从此促成了两位相伴近半个世纪的老人从相恋到共结连理至今的美满婚姻。
1966年至1970年,因“文化大革命”,所有科研单位都无法正常工作。1970年他们响应号召,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广东省因科技力量薄弱、科研人员少,准备组建研究所,省科技局派人到北京各大单位招揽人才,田师兄与何师姐便顺理成章地回到广州,从事新的科研工作。
回到广州,田师兄何师姐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工作。田师兄从事人工晶体生长及其应用的研究,何师姐从事人造金刚石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后来他们把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创办了高新技术企业。
回到广州,田师兄工作于计量科学研究院,其工作主要包括培育99.9999%以上的纯度的晶体。那时的实验条件远远落后于现在,纯人工的培育晶体,连温度都要人工操控,没有机器来恒温,实验的繁琐可以想象,师兄感叹道,“这是一项融合技术与艺术的工作,晶体既要高纯度,又要长得好看,确实不容易呀!”而今,高端科技发展迅猛,分析仪器日新月异,我们在惊叹时代进步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同时,不禁对过去奋斗在实验台前无私优秀的化学人荣生敬意。
谈起在研究院所的日子,师兄师姐肯定了中山大学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上打下了良好基础,而校外院所对于中大化学系学生也是相当认可。良好口碑的建立,是一代代化学人传承薪火,一步步脚印累积下来的。面对我们这群即将毕业的小朋友,他们语重心长地告诫道:“刚毕业出来,要放低心态去学,懂得不耻下问,别以为自己什么都会,要先做人,后做事。”
如今,师兄师姐家已然是化学世家,他们的儿女和女婿都是化学相关专业毕业,从事于化工行业。这必定是师兄师姐对化学学科深沉的爱影响了下一代,促成他们走上相同的道路,为化学行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由衷敬佩师兄师姐在艰难求学过程所表现出的坚强以及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无数和他们一样默默无闻地在化学科学领域无私奉献、奋斗了一生的化学人,他们用朴素和踏实感动着我们。寻访他们的足迹,心存一份敬意,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田清重、何雪映校友(左三)与寻访队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