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访79级硕士邓平建校友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校友简介:

       校友姓名:邓平建

       入校时间:1975年(本科);1979年(硕士)

       毕业时间:1979年;1981年

       就读院系:化学系

       职业:广东省卫生防疫站;深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一个炎热的上午,我们一行五人满怀期待地走进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转基因研究室见到了我们的拜访对象:79级硕士邓平建师兄。身材魁梧的他大方地笑着招呼我们,对我们五人的“巨大”团队感到惊讶,挠挠头,然后给我们找来了足够的椅子。师兄爽朗的笑和不拘的动作顿时让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同时一颗悬着的紧张的心也放松了。

  当我们呈上精心为师兄准备的校园风景照片,邓师兄饶有趣味地欣赏着,说出一个个景点的名字,并由衷地赞美校园的美丽。话匣子由此而打开。

八载康乐园,浓浓师生情

  采访前,我们所得到的信息只说明邓师兄是79级化学系硕士,因而当师兄告诉我们他是1975年入学中大化学系的时候,我们便无法拒绝一种惊讶和兴奋。1975年,文化大革命尚处最后的奄奄一息的状态,这其间必定有着不少曲折的故事。事实也正是如此。师兄于1973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做农活,两年后,鉴于其优秀的表现被推荐至中大,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尽管当年的大学生活已非常遥远,师兄却仍很怀念那段单纯的生活。当时班里有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和部队的等各种身份的人,大家经常要参加社会活动,在寒冷的冬季,白天参加劳动,晚上拜访工人农民,为人们树立榜样。虽然这段大学生活很艰苦,但丰富的社会实践锻炼了师兄各方面能力,而身边同学淳朴好学的品性也深深影响着师兄,促使师兄不断进步。

  1978年大学毕业后,师兄留校一年当助教。这一年是非凡的一年,师兄感慨道这一年对他触动极大。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同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学生入学,这些学生的年龄、身份参差不齐,学生中有许多年龄比师兄大的,有些曾经是他的中学同学。在努力适应这种情况、做好助教一任的同时,不甘现状的师兄虚心向学,勤奋苦读,甚至与学生一同上课补充大学时未修读的课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师兄于次年考上中大的硕士,在张展霞老师的门下研读仪器分析,成为张展霞老师的第一弟子。师兄坦言,研究生的生活没有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但是却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同时这一段经历对他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磨炼。在他考上研究生后不久,张展霞老师被公派至美国访问进修,师兄坚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仪器分析,放弃转读其他专业,于是在接下来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中,师兄和张展霞老师进行远距离遥控式的教与学,师兄通过越洋信件与张老师沟通,接受张老师的指导。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师兄良好的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对他日后工作的成功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也正因此,师兄与张展霞老师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师兄至今仍时常探望张老师。这浓厚的师生情如流水潺潺温暖人心,令人羡慕。

独立自主,勇于开拓

  硕士毕业后,师兄本可以服从学校安排留校做一名大学老师,然而天生有着爱闯性格的师兄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师兄笑言:“说得不好听一点,我那是不安分。”那时候敢站出来放弃学校安排的稳定且相对舒适的工作,自己找工作单位,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一不留神,极有可能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师兄就成为了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螃蟹并不容易吃,几经波折,师兄终于获得了他所中意的广东省卫生防疫站的工作,从事食品卫生工作。该防疫站就在中大南校区东门外。在选择和争取毕业后就业的过程中,张展霞老师给了师兄很大的支持。

  在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师兄确实找到了他自己的工作价值,很快熟悉了他的工作,并通过几年的努力,成为广东省最年轻的副主任技师、主任技师、科所长。在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工作的后期,师兄任办公室主任。这个工作岗位锻炼了他的管理、协调、处理事务等各种综合能力,然而却与师兄追求专业方面的科研工作背道而驰,他看不到更大的上升空间。于是,已经四十多岁的他再次闯荡,选择换岗。1999年底,师兄调入深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因各部门工作人员已足,师兄几经思虑后,结合自己的工作方向,决定展开一个新的课题方向,创建了转基因研究室,开展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和检验技术的研究工作。对于化学系出身的他,师兄面临着跨学科的巨大挑战;而且,当时国内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相关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然而,他却毫不畏惧,反而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有全新的领域,就会有突破、有成果。”带着这样一份开拓创新的精神,师兄全身心投入了新的领域,系统学习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等等学科理论,并认真研读参考文献、关注科学动态。师兄笑着自嘲道,同事都说他的“坐工”很好。他常常坐在电脑前阅读各种资料书籍文献等,一坐就是很久。

  师兄的这些努力确实得到了回报,他在工作上获得了不小的成绩。尽管如此,师兄却很谦虚,并没有提及他的各种成绩,他享受的是追求自己理想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的过程。师兄强调,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心静对于工作和学习是很重要的。工作之余多做运动,与家人朋友叨叨家常,再加上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饮食等,都可以帮助培养良好的心态。“不刻意追求物质上的东西,该来的总会来的。”师兄豁达的心态由此可见。

  师兄所在研究室有不少研究人员,其中包括中大的学生。师兄坦言,中大理科生的理论知识强于动手能力。他诚恳地建议,大学生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后记

  回顾自大学以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师兄滔滔不绝。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持之以恒、严谨的态度,同时也看到了一种豁达和大气,正是这样的性格成就了今天的他。与邓师兄的交流时间大约一个半钟,我们听着师兄讲述他的故事,仿佛有点像坐过山车,这故事中时不时出现一个转变。可以确定的是,师兄的每一个脚步,都在积累知识和经历,最终,每一件小事都积累成了大事情。“人生嘛,做不了多少件大事情。”他的豁达自始至终感染着我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访79级硕士邓平建校友

邓平建校友(右三)与寻访队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