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笃志创业——访化学系87级袁仕民校友
校友简介:
校友姓名:袁仕民
入校时间:1987年(本科);1992年(硕士)
毕业时间:1992年;1994年
就读院系:化学系
职业:迈高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未雨绸缪
袁仕民钟情母校,在中大一读就是七年。
这七年间,袁仕民积累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后来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性格外向的他不希望自己从事研究工作,这使得他的未来披上了诸多的不确定性。袁仕民回忆说,当时他也无法深入去分析未来,只能做好手边的事,尽可能未雨绸缪。现在看来,除了专业学习,当初自己做了两件特别重要的事,一是日复一日坚持的英语学习,二是担任了学生会主席。
至今,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到未雨绸缪,依然给予着袁仕民前进的力量。专业知识使其能直接领导企业产品定位及发展方向,英语能力使其在与外商的贸易合作中如鱼得水,一直以来培养的工作能力和自信乐观诚实的个人品质更是支撑着他一路走来。
穷则思变
毕业后,袁仕民开始了他曲折中求索的旅途。
刚开始,袁仕民在石油公司工作,由于公司的不景气被派往广州跑业务,终日疲于奔跑的他没有迷失未来,反而让公交系统进入广告时代。当时,正在跑业务的他站在公交站边,看着简陋单调的公交车和指示牌,突发奇想——如果把公司的广告做成宣传画贴在公交车上,岂不是“公司产品满城跑”?说做就做,袁仕民跑到公交公司提出“自费制作宣传品装饰公交系统”的想法,于是公司产品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移动产品”。
后来,石油公司倒闭了,袁仕民回到深圳工作,却由于工作太闲,希望能寻找其他出路。袁仕民四处奔波投寄了几百封简历后,终于有两家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基于对自己性格和未来的判断,他放弃了美国杜邦公司的offer,“在杜邦做销售代表以后最多也只能做到职业经理人,而当时深圳很多人都自主创业,我想看看我自己行不行,是否适合创业。”于是,他决定从一海外贸易公司的底层做起,公司待遇一般,地位较低,而从事贸易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此条件却给他更大的力量去适应,去奋斗,于是他开始疯狂考资格证书,不久后,凭借自身的语言优势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他给公司带来了不斐的收益并赢得了升职。
一年后,袁世民考虑到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与个人的发展空间有限,毅然决定离开公司,和朋友开始合伙开展业务。
一路向北
那是在1997年,刚开始自立门户的袁仕民,在本钱不足、订单久缺的情况下,遭遇了一场生意骗局,前途顿时布满迷雾。
“每一道坎都在选择信念坚定身负勇气的人们”,情况的焦急没有压垮长年的自信与激情,痛定思痛,袁仕民反复思量这种业务代理的经济形式,总结了几点,一是做一项业务首先得对行业行情有充分的把握,二是选择的行业门槛要高以提高业务长期稳定性,三是由于双休日的存在不宜在周五签单。度过了这一段最艰辛的日子后,一次偶然的机遇到来了,一些亲友来深圳意欲投资,袁仕民抓住了这个机会,迅速补充资金,在数个月内打开了局面,业务也走出了迷雾。
回忆处,袁仕民感慨说,信念与诚信是何等的重要。说到诚信,袁仕民凭借着它使企业真正进入正轨,袁仕民称之为“正式创业”。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使业务代理的经济形式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挑战与机遇始终是并存的,正是在金融风暴期间,袁仕民迎来了创业的真正起点。由于一直以来,无论顺逆,无论否泰,袁仕民一起坚持以诚信立本,在金融风暴这样一个信誉缺失的大背景下,幸运地迎来了机遇——外商在考察代理商信用度时认可了袁仕民的迈高实业,当时一家外商医药公司更是和迈高实业签订了总值数十万美元长达三个月的信用额度,在企业信用不断积累的同时,局面得以迅速打开。
虽然企业景况顿然开阔起来,袁仕民却并不满足于此,他看到了公司未来的不稳定性,代理业务有着其根本的依赖性。“没有领先的自主产权自主品牌,公司就没有美好的未来”。2001年,袁仕民及他的团队开始了长达四年的生物医药研究,长时间、高人力、大资本和短期无回报的投入在业务规模并不大的代理行业里显得步履维艰,然而他们成功了,2005年迈高药物产品在印度通过认证,2006年正式上市。高含金量的自主产品品牌的开创使公司进入到一个良性发展的时期,通过对这种模式的复制,迈高在几年间迅速成长为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
迈高实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离不开袁仕民的个人努力,当然,更离不开袁仕民自豪的公司核心团队。谈到团队建设,袁仕民把企业的愿景看得非常重要,一个优秀团队的维持,需要优厚的待遇和相对宽松使员工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企业文化及氛围,更需要一个美好现实的愿景,使整个团队为之奋斗,充满激情,这样的团队所领导的企业方能处市场激流而不惊,观时代潮流而不败。
悬崖灯塔
在采访的最后,袁仕民给中大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袁仕民以自身经历为证,强调知识的积累与自信乐观诚信坚持不懈等精神品质的重要性。谈到创业,袁仕民不赞成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他鼓励我们,如果想要创业,那就先择业后创业。所谓择业,就不仅仅是就业,而是有意识地去判断适合自己的行业并判断自己所适合的角色。据统计,只有约百分之五的创业人群才取得了成功,这是需要积极准确的定位和准备的。
对于理想,袁仕民说,想去做的事就响当当地去做,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应该以自己的幸福人生为标准,敢于尝试,“即使失败,也不可怕,像社会所谓的‘成功的标准’——就是企业做到什么程度,身家财产多大之类的,那也只是少数一部分人;只要有想法,就去践行它,就算做不好,大不了重头再来,反正我们都还年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袁仕民校友(左四)与寻访队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