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十载重回家,殷殷期盼为化院——记采访81级化学系校友古小红女士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第一次听说古小红书记,是在化学南楼的实验室里,从刘岚老师那里得知化院来了一位新党委书记。她不仅是化院的校友,还是化学系的,这让我这个同为化学系的师妹很是兴奋,联想到今年的校友寻访活动,当时就想,要是能采访到这位化学系的师姐,一定会很有收获。电话联系之后,古书记很爽快地答应了采访请求。

   8月12日下午三点,我们如约来到丰盛堂二楼党委办公室,采访古小红书记。一进门,古书记就热情地站了起来,和蔼可亲的样子把我们心中那点小紧张一扫而光,采访很顺利地开始了。

  首先,古书记跟我们分享了这次回化院任职的感受,“真的就像是回家一样,好像又回到了化学系”。接着,当记者一提到古书记早年的研究方向——网络与教育,古书记就非常有兴致,带着我们回忆起十几年前的点点滴滴。“93年的时候,我跟着我先生去了澳门工作,96年回来的时候,就涉及到回不回化学系的问题,但是当时考虑到孩子还小,所以就放弃了当老师,转到行政方向,刚好看到网络中心再找办公室主任,就过去应聘,就走上这条路了。当时网络还是一个很新的东西,应该说它的前景还是蛮好的,然后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做一些研究”。虽然,看上去,古书记跟网络结缘有一丝偶然的因素,但是,她却用化学的研究精神在网络的领域里画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先后发表了《Internet对高校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综论因特网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校园网与中山大学改革》、《学生参与校园网建设的设想与实现》等富有新意的文章,并获得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古书记也不忘提出自己对化院学生的建议,“实际上我希望现在年轻人都能做到一点,就是在工作中带有一种研究的精神,有自己的想法去做,才会做的有深度”。

  随后,古书记又回忆起当年的大学生活,“我们那个时候,就圈子很窄,不像现在,现在的生活丰富很多,学生都有很多选择”。提到记忆最深的事情,古书记则满怀遗憾地提到当年一位同学跳楼的不幸事件,“那个女孩子是北京的,长得很漂亮的,性格上也很开朗。当时还是很震惊,因为就在隔壁,然后第一次去殡仪馆,近距离的接触死亡,而且还是这么年轻的一个生命,突然就结束了,所以这个事情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虽然这件事情给同时学化学的古书记很大的震撼,但却并未动摇她学化学的决心。相反,古书记认为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她个人也从学化学的经历中收获了很多。“最起码在做饭方面,我以前是不会做饭,学化学之后就觉得,其实做饭跟做实验差不多呢,很容易学,都是配东西,然后放到一起。另外,我认为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化学培养人研究性的思维和严谨的逻辑,一环扣一环,一些化学现象要仔细观察,然后去分析,这些训练对未来的工作其实是很有用的。”古书记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管以后是否从事化学,既然学了,就要学好它,只要用心了,便一定会有收获。

  提及本科学化学却转区岭南学院做主管财务的副院长这个略显传奇的经历,古书记一语道破其中奥秘——“其实做管理,很多都是相通的,管理的理念模式都是类似的”。另外,古书记坦言,在网络中心担任办公室主任的经历对自己后来担任岭南学院副院长时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网络中心,很多工作是通过网络、通过信息系统完成,那么到了岭南学院之后,就引进了这样的管理系统,各方面就更加规范。所以,这也说明,很多东西,你做的时候也许不觉得它有什么用,但是,之后到了另外的岗位,它却可能给你很大帮助”。看来,我们现在走的每一步路都有可能把我们向成功推进一步,我们现在的每一点付出都有可能成为日后前进的垫脚石。

  就像前文提到的,古书记这次会到化院,是担任化院党委书记。那关于大学生入党,古书记又有着什么样的观点呢?“现在学生是否入党,大家都有充分的选择权,但是无论是带有什么样的目的,我是觉得首先要保持党的纯洁性,如果真的是出于自愿然后又各方面都符合条件的话,那我们肯定是会吸收,那如果还是不那么符合的话,就可能还是再培养。”看来,古书记对于大学生入党还是非常客观谨慎的,毕竟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纯洁性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底线。

  最后,谈到最近“海珠区人大代表推选”一事,古书记兴致盎然,“你还真是问对人了,我就是人大代表,那是83年的时候,那时我也是大学生。我觉得这个事情,对个人来说,还是会有很大帮助的,因为会有很多机会去参观啊,考察啊之类的。那现在呢,其实信息这么发达,大家了解的其实还是蛮多的,校园跟地方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所以其实我是蛮赞同大学生去参选的,而且,年轻人会更有想法,更有朝气”。

  这次的访谈,长达一个小时,有语重心长,有欢声笑语,古书记虽阔别化院十数载,但心中却依然对化院保有一份牵挂。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给我们这些学子的谆谆建议,言语虽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化院学子的殷殷期盼。相信化院学子一定不会让古书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