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在我手,前路由我创——访77级陈友鸿校友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刚得知我们要采访的是77级的校友时,心情颇为忐忑,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采访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沉重的话题。可是当我们见到陈友鸿校友的时候,一切疑虑都烟消云散。他亲切、开朗、睿智,显然,他的人生并没有被历史的烟云蒙上阴影。虽然已入知命之年,他仍依旧富有活力,因此我们以师兄称呼他也不为过。知悉我们的来意后,他向我们娓娓道来了那些年他和中大的故事。

命运之舵在我手

  对于陈友鸿师兄这一辈人来说,1977年注定是终生难忘的。这一年,盘桓多时的东方巨龙终于拨开了乌云,擦亮眼睛走进新时代。这一年也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十年文革,十载苍茫,积压了太多的信念,积聚了太久的希望,通通在这时如山洪暴发般释放。

  1977年高考恢复,上百万青年如过江之鲫般涌进考场,陈友鸿师兄也是其中一员。尽管十年动乱对文化教育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他读书成材的梦想却始终不曾被湮灭,“文革期间很多学校都休学了,但我的小学、中学的教学还算正常,我读书也比较认真”,师兄如是说。其实他在1976年已经中学毕业了,但是当听到高考恢复的消息时,他又马上重拾课本,开始积极备考。虽然备考时间不长,但是凭借着良好的底子,他还是考上了中大。“那时竞争非常大,录取比例将近1:100,而我们全县考上中大的只有10个人”,说起这段经历,师兄不无自豪。

  有老师评价说77级的学生是最刻苦用功的,因为这一年级的学生几乎都是文革十年来想读书却读不了书的,他们有着强烈的欲望,热切期盼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用知识来改变命运。陈友鸿师兄便是这样度过大学的:清早起来读英语,提前到课室抢占前排位置,吃完饭赶紧去图书馆排队等开门,吃饭排队和上图书馆排队时都在背英语单词,晚上宿舍不熄灯不放下书……宿舍、饭堂、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四年不变。“不光我认真,每个人都很认真。开始两届最刻苦,因为机会很难得,所以都很珍惜机会”。身处那样的时代背景,刻苦奋斗也许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大家都深知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师兄就这样度过了四年难忘的求学生涯,纯净充实的象牙塔生活为他的人生铺了一张上好的画纸。

悠悠岁月难忘情

  回忆起大学生活,师兄滔滔不绝,往事仿佛又回到眼前。当年校园的一草一木在他脑海中清晰依旧,“当时的环境是比较原始,比较差的,草地,绿化很少,后来花种出来,绿化搞起来了,我们就想,花会不会就被偷光了呢?”学长幽默的话语引得我们一阵欢笑。或许在原始的环境中,人也会变得纯粹。

  师兄说他中学时并没学过有机化学,听说高考要考,才自学了这门课,结果出乎意料地考得很好,所以他就选择了有机化学这个专业。也许是天赋使然,上大学后他的有机化学也是相当不错,“那时我有机化学一考就100分,教这门课的老师对我印象很深,经常找我聊天,鼓励我”,师兄自豪地说。提到当年的老师,师兄特别感谢了毕业实践的指导老师龙康侯老师和巫忠德老师。巫忠德老师是当时指导他做毕业实验的,在此过程中巫老师给他提供了很多帮助,是一个很有耐心和责任心的老师。而龙老师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待人处事上都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人说,大学的同学是一生的挚友。想来确实是这样的,毕竟一生最美好的年华中有四年彼此共度,或许一起做过很多疯狂的事,或许相互勉励共同奋斗,这是一种单纯而又热烈的情感,像是一瓶红酒,时间越长味道越浓郁。回想起那些年与同学间建立的深厚友谊,师兄感慨万分,他笑着把一些难忘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令我们惊讶的是,不少细节他都还记得清清楚楚,“同宿舍最高的是一个北京的同学,有1.83米呢,而我是宿舍里最矮的,他喜欢用自行车载我去上课,一高一矮,这场面想想就好笑。”

开拓创新人生路

  本科生毕业后,很多同学选择了教书育人这条路,因为在当时的大多数人看来,教师是一份安稳舒适的工作,但生性敢于挑战、喜欢闯荡的师兄却不甘于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去企业中开拓一片新天地。三十年来他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他做过总工程师,也做过总经理,国企、港资企业、外企都曾留下他的足迹,如今已过知命之年的他在美资跨国公司雅芳集团的中国公司工作。

  很多人一旦获得称心的职业便会满足于现状,变得“不思进取”,但陈师兄却是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督促自己继续学习。他毕业后又先后在中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课程班和中大岭南学院MBA研修班学习。在采访中他叹气道:“我很遗憾我当时没注重英语的应用,英语不够好,特别是听说水平,现在也在学习。英语现在确实很重要,特别到外资企业,如果英语不好,哪怕其他方面再好,也会限制以后的发展。”这种认真的姿态连我们都不禁佩服。

  作为一位长辈,他对我们强调的也是积极开拓的精神,鼓励我们要敢于追求心中的梦想,眼光要长远,不走寻常路。他认为专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很重要,专业知识业务水平要较高,要有一定的经验,加上良好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师兄还告诉我们相比其他体制的企业,外企压力是较高的,但外企对年轻人是最好的,外企特别强调团队合作的形式,这和其他体制有很大不同。“虽然说沟通能力是切实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理科的人,需要固执,坚持真理,如果没有人坚持真理,很多东西就错了,有了他们才避免了很多错误或走弯路。”

今生我为中大人

  对于母校,师兄充满了感激和热爱之情。虽然已离开母校多年,但是他依然保持着对母校的关注。在我们采访过程中,他也表现出了对我们这些小辈的关心。他说自己一直很赞同中大的教育模式,认为中大在教育、学风建设方面做得很好,尤其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其他学校的毕业生相比,中大学生显得特别务实。每个大学都有其独特的精神,这也是一个大学的灵魂所在,而对于中大精神,就贵在这两个字——务实。我们不急功近利、不浮躁不张扬,但我们厚积薄发,我们沉稳朴实。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正是每个中大学子最真实的写照。

  中大,既是师兄的求学之路,也奠定了他的人生之途。在他心里一直怀有浓厚的中大情怀,感情之深甚至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一番思索后,他深情地对着录像机说道:“无论我在哪里,中大在这里(心里)。”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很快就结束了,但师兄的话语还在耳边萦绕,带给我们许多思考。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控在自己手中,因此每走一步都应该认真踏实。只要有土壤的地方梦想的种子就可以生根,只要持之以恒去浇灌,梦想总会开出绚烂的花朵。

 

命运在我手,前路由我创——访77级陈友鸿校友

 

命运在我手,前路由我创——访77级陈友鸿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