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出山谋发展 携手奋斗促改革——访55级校友莫金垣教授
8月5日的上午,我们化工学院名家大师队的一行五人来到了中山大学园西区,准备对我院55级的校友,曾经的化学系副主任莫金垣老师进行采访。之所以选择了莫老师作为我们的采访对象,正是因为当年林尚安院士在担任化学系系主任的期间,莫金垣老师就一直是系里的副主任,是他工作上的助手、伙伴,而莫老师也是当年多次劝说林先生出任系主任的“说客”之一。
我们大约10点钟左右来到了莫老师的住处,和蔼可亲的莫老师早就打开了家中客厅的空调等待我们的到来,让我们在炎炎夏日感受到了发至内心的凉意。莫老师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后,便开始简单询问了我们几个寻访志愿者的年级和所学专业,还对我们这次的寻访活动十分“好奇”,我们也想莫老师简单介绍了“寻访中大校友足迹”活动的一些基本情况,也把名家大师的选题和至今为止所采访过的对象告诉了莫老师。
情系中大,缘定化学
1955年从部队退伍的莫老师,选择了考大学继续深造,之所以选择了中山大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莫老师的父亲,他的父亲当年就是就读于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后改名为中山大学),而且学的也是理科,做过一些化学的研究。在莫老师犹豫不决时,父亲就建议他报了中山大学的化学系,从此,他便与中山大学,与化学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在莫老师就读本科期间,林先生就已经是化学系的老师之一,主要是给学生上一些高分子方面的课程。莫老师告诉我们,当时的林先生既要兼顾平时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在念书准备到苏联交流学习的一些相关事宜,希望可以通过此次的出国交流,带回一些国外的先进知识与技术,也积极寻求在化学学科方面的交流合作机会。莫老师还告诉我们,当时的林先生学问很广,学术声望和科研水平也较高。所以当时的学生都十分尊重林先生,而且林先生在学生中也一直有着很好的口碑。我们不难发现年轻时的林先生,既有着当时社会环境下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艰苦奋斗、踏实工作的精神,也有着普通学生般不断求知、积极探索的品质。
当莫老师于1959年从化学系毕业后,选择了留在化学系继续工作,担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助教,也做过一些行政方面的工作。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化学系里面很多工作逐渐恢复正常,系的党总支决定要找一个学术威望比较高、又有能力的人来做这个系主任,经过反复研究,于是选择了邀请林先生出来做系主任。文革的冲击是巨大的,林先生当然也难逃其影响,正是因为受到过一些不平等的对待,同时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心有余悸的林先生当时并不太愿意出来担任系主任的工作。莫老师作为系党总支的一员,也是当时的系副主任,成为了积极劝说动员林先生的一份子,正是有了当时大家的努力动员,才换来了日后化学系的变化和发展,林先生也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化学系的主任,负责主持化学系的全面日常工作。
莫金垣教授回答同学的提问
共同奋斗,喜迎发展
说起为什么会选择留校工作,莫老师告诉我们这主要是因为他个人对化学所抱有的强烈的兴趣,“我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还是雄心勃勃的,还是希望能在化学这个领域有一番事业,也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成绩来,为国家为人民做更大的贡献。”正是因为当时所处时代的特性和背景,使得莫老师并没有更大个人方面的考虑,取而代之的是服从组织分配,6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全面发展的阶段,教育发面老师的缺口很大,想林先生和莫老师这样的大学教师也就成了中国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教师。哪怕是科研教学水平和环境条件上的落后,也并没有浇灭他们内心对科研的那一份热情。
在文革后化学系的行政工作中,莫老师告诉我们,林先生和他还有大家的合作一直都比较好,林先生作为领导作为长辈也一直很支持他们、爱护他们。文化大革命对中山大学正在起步中的化学学科的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系里的很多老一辈的学科带头人都曾遭遇过不公平的对待。在莫老师的眼里,林先生是一位很有魄力,也有一点点“霸气”的老教授,他的严谨和魄力正是当时所需要的。借用莫老师的话说就是:“当时一个人工作能力比较强,他必定是有魄力的。没有魄力的话,做什么事情都做不起来。”
刚担任系主任的时候,林先生还是会有点畏手畏脚,但是当时系里的党总支还是极力支持先生,慢慢地,林先生也就可以放开手脚来做。林先生担任了近6年的系主任,凭着个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大家的配合,也给我们化学系带来了很多方面不一样的变化。最让莫老师感到自豪的一点就是,在当时各所高校间化学系的学术水平的高与低,判定的标准跟现在是大不相同的。在他任职期间,大概是八几年左右,当时国家设立了一个留学计划,吸收挑选中国各个大学的学生,到美国去留学。在第一次的考试选拔中,中山大学化学系的学生竟然没有一个人考上,这在当时系里是比较震惊的。“名次没有排上,就证明你的学校的培养这方面是比较差的。”林先生和莫老师他们在回到学校后就开始讨论对策,决心改变这一情形。在林先生的领导下,抽调出一些优秀的老师专门为挑选出的学生进行辅导,并辅以其他的练习。但这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所以当时在学科教学方面也加强了教师方面的改革,来加强化学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化学系的成绩就提高了不少,在全国也排进了前三。虽然在这现在看来不算是很突出的成就,但是在当时却建立了我们化学系在全国的地位。此后的化学系,无论是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还是在科研经费支出等方面,都得到了学校和系里面的大力支持,科研和教学的不断向前发展,就是当时化学系最大的变化。
雷厉风行,体面大方
很多的采访对象都向我们提起过当时的林先生无论是对科研还是工作,都十分严谨严厉,莫老师也十分认同这一看法。他觉得林先生雷厉风行的作风是不错的,只要是先生决定的事情,他就一定要把它做好,不受其他人的影响摇摆不定。文革后恢复的职称评定,对于化学系来说也是一份棘手的工作,每年的职称名额有限,但是当时系里很多老师都在竞争都希望被评上,所以难免会产生矛盾,影响科研教学的积极性。莫老师他们就会把情况向林先生汇报,而林先生也主动带队跟没被评上的老师做思想工作,甚至会拿出大家的论文来逐一进行对比解释,争取把工作做得越细越好。这样一来,系里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的积极性反而提高了。
在谈到林先生被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时候,莫老师觉得这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其实当时身为中国化学会理事的莫老师也有一份对林先生的推荐,莫老师认为,林先生被评上院士,一方面是他在科研学术领域的突出成绩,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先生也是一个体面的人,他有一个个人习惯就是喜欢随身带一把梳子,经常拿来梳一梳头,注重仪表以示对他人的尊敬。
最后我们也从莫老师那里得知了一个特别的讯息,林先生一直很注重对自己的学生政治方面的教育,他会要求他的学生参加政治活动,而且比其他老师都严格。他很注重党的思想教育,也会要求他的学生去入党,看人民日报,保持政治思想方面的先进性。
莫金垣校友与同学们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