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同事情——访78级校友卢泽俭教授
星期五的下午三点钟,我们在丰盛堂的会客室迎来了卢教授。虽然教授已经有七十几岁,但年轻的心态,灿烂的笑容,让教授看起来意气风发,一点儿也不显老。
卢教授是林先生的第一批研究生。当时,先生的名气并不高。当我们问及卢教授为什么选择林先生作为导师的时候,他抿嘴一笑,说,其实当时他选择的导师是华南理工的校长罗雄才,但由于校长比较忙,所以当时都是他的助教——林先生在出面指导他。本科毕业于尴尬的1965年,卢教授回忆说,1966年的文革给当时的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当时,所有的学生都不上课了,大部分的老师、教授被拉出去批斗了,不能潜心搞研究。文革期间,林先生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受了不少的挫折。文革期间,只要老师稍微对学生严厉一点,就会被指责为欺压工农子弟兵。所以,当时的很多老师都受到了学生的批斗。但当文革结束后,林先生也好,被学生批斗的其他教授也好,还是宽容大度地原谅了那是的学生,仍然毫无偏见地传授他们宝贵的知识。“毕竟,这些学生也是受到了当时那种环境的影响。”
1968年,研究生阶段还没有完成学业的卢教授便被分配到了重庆东方红试剂厂,做技术工作。一直都没能和林先生联系。当1978年文革结束的时候,顺应着当时的趋势,卢教授放弃了试剂厂主任的职位,选择了考研。机缘巧合之下,卢教授考上了中山大学的研究生,进入先生的门下。谈及文革对于林先生的影响时,卢教授说,经历了那个挫折的时期之后,先生变得比较保守,政治思想更加坚定,不动摇。确实,文革给那代人造成的伤害远不是我们现在能想象的。从哪个时代走出来的人,更加明白,站对队的重要性。“他很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的培养,平时开会的时候,他也会指正一些激进的同学的政治思想”,卢教授说道。
“您觉得先生会不会特别的凶呢?”由于之前接受采访的一些师兄,曾经觉得林先生特别的有威严,我们笑着问卢教授。“不会。因为我们当时年纪相差相对比较小,所以,先生也不好很严厉的批评我们。虽然将近十年没有认真读过书,但文革期间曾在工厂从事着和化学相关的工作,实践经验也比较丰富,所以,先生对我的水平还是比较满意的。总体来说,我觉得他还是比较仁慈的。”卢教授自信的脸庞,让他看起来更加年轻,富有活力。但是,仁慈是一方面,先生对待教学工作还是非常严谨细致的。每周一次的报告是卢教授读研阶段必做的功课。“他非常重视论文的质量以及成果汇报等学术活动。”卢教授回忆说。每篇毕业论文的修改,林先生都能细致到标点符号的合适运用。“当时的教授治学都非常严谨,论文都是自己逐字的审阅的!”

卢泽俭校友说起当面的科研工作
卢教授拿到硕士生学位后,一直都留在学校,致力于教学和科研事业。问及原由,卢教授说,一方面是因为林先生的鼓励,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意见。多年的工厂实战经验,卢教授的能力得到了林先生以及学校的认可。当问卢教授觉得与林先生做师生和做同事时有没有不同时,他摇着头说“因为我们年纪相差比较小,做师生的时候和做同事一样,觉得他是个朋友。”而在教学方式上,卢教授借鉴了林先生有效的管理办法。给研究生一个课题,提供一个有参考性、启发性的方向,让同学们自己钻研。“当然,我和学生的关系会比林先生和他学生的关系亲密一点,我还是没有他那么严肃的。”卢教授看着我们,调皮地笑了。
卢教授和林先生有过多次合作,其中有一个项目“乙烯气象聚合以及其高活性催化剂的研究”,获得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以及国家发明专利。这个项目是在先生年事已高的时候展开的,所以,先生主要是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方向,卢教授给我们解释道。当然,在这次合作过程中,也存在部分歧义。卢教授说,由于自己曾经在工厂工作过十多年,因此,和先生相比,则更加注重产品的应用性。而先生,则更加看重的是产品的效率。但是,一个实验室的产品,要能拿到工厂中去应用,是要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的,一步一步的修正,不断地扩大实验的反应量才行。想要把一个实验室的产品直接拿到工厂去应用,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卢教授还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在一次工厂试验中,因为直接将实验室研制的催化剂放到化工厂中做实验,由于反应过去强烈,差点儿发生爆炸。尽管,最后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十几吨的反应物就这样被浪费了。因此,先生的考虑也是客观实在的。尽管,他们在工作上会出现一些小矛盾,但他们从来不会把工作问题带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上,他们依旧坦诚相待。
最后,卢教授还告诫我们,在本科要好好学习基本知识。不要因为觉得基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便忽视它。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思维模式。虽然,基本知识不能直接应用于问题的解决,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方面还是有用的。
感谢卢教授和我们共度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并传授了我们他的经验之得,愿卢教授永远安康!

卢泽俭校友与同学们合影
文章录入:钱亚声 责任编辑:09h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