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满腹作诗文,厨艺精湛疼儿孙——访龙康侯教授之孙女龙思哲女士
一腔热情,几只纸笔。带着好奇跟荣幸,对龙康侯教授的口述采访已有不少时日了。通过对龙公爱徒、当年同事的倾谈,我们均已对龙公的事迹有了一定的熟悉和了解,亦十分敬佩龙公宽容谦逊、高瞻远瞩的高尚品格。但由于历史久远,加之寻访对象与龙公的关系类似,我们了解到大多是学术上、工作上的龙公。
8月13日,我们正好等到一个跟龙公生前密切生活过的——他的孙女和儿媳的接触机会。龙公的孙女龙思哲女士致电表示接受我们的采访,愿意与我们分享她记忆中的龙爷爷;由于龙女士现在中山医工作,平日较为繁忙,所以我们约好在当晚上门拜访。
这是第一次夜里出访,我们一行三人穿过光线柔和的西区,按下门铃,走上楼梯,能目睹龙公家人的风采,又或许因夜色醉人,心中都有些许激动。龙思哲女士是龙教授二子之女,目前工作于中山医,04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医学院,算是我们的师姐。
观阅证书影像,浏览龙公手迹
师姐同她母亲,即龙公的儿媳何少玲女士热情迎接了我们。茶香醇厚,消除了进屋时的紧张感。早就听闻师姐这里收集了很多龙公的资料,我们几个便迫不及待地询问那些资料是否可以让我们阅览,“当然可以啦”,何女士很快搬来了一个大箱子,打开箱子,“哇……”,大家眼睛都发亮了,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龙公生前的资料和真迹——
有国立清华大学的毕业证书——盖着了几枚大块的印章,红色的印泥还清晰可见……
有龙公出国留学时的护照——发黄的纸张上写满复古的中英文……
还有龙公的受聘书——手写的字体,薄薄的纸张,却是龙公工作经历的见证……等等。

何少玲(龙思哲母亲)——清华大学毕业证书
翻阅过一张张照片、证书……直至最后,龙公的真迹出现在我们眼前。飘逸潇洒的草书、工整有力的隶书、简洁优美的行楷……龙公在书法上的造诣深厚让我们感叹,末尾均有小小的“康侯”二字红色印章,古朴简洁,一如龙公其人。没想到的是,其中还有不少是龙公自作诗词——
“海南风劲,一江水,掀起万马如立。明珠如缀,满城是,跳槽破三铁。波涌连天,荔枝红透,好一片南国。乘风搏浪,方显英雄本色。
万里山河非旧,白猫黑猫,看哪个擒得。一潮推过,江南江北,举国腾飞急。登临送目,美景蓝图谁设?”(康侯书于康乐,一九九二年九月)
这是《念奴娇.珠江三角洲》。1992年,正是珠江三角洲大力全面发展的时期,龙公在那样的时代,想必是亲眼见证了三角洲发展的变革与进步,在康乐园写下这般豪情诗句。1992年,仅仅离龙公去世两年。龙公当时在身体不便的状况下还关心国事,不得不让人唏嘘敬佩。
此外还有“不欲骄阳似火,独爱乐歌……”(《水调歌头.广州》)等,我想,乐是不是指的是康乐呢?

《水调歌头·广州》——龙公旧作
“这里面还有一个她爷爷当年用过的书柜,我们舍不得扔。”师姐和何女士又带着我们参观了龙公生前用过的一个古色古香的红木书柜;还有一个保存十分完好的德文打字机,按键扔十分灵活。他们静静地被存放在各自的角落,彷佛一直见证与等待,彷佛是想同我们讲述一些旧时的故事,从前啊,有个龙公……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看到的那些文字和影像资料中,容易破损的轻薄纸张均被仔细安全的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年代久远的照片均过塑处理,同类资料用文件夹归类……师姐一家人对待这些珍贵资料的细心和周全让人感动。
聊龙公本领,倾童年趣事
放下资料,这时我们才注意到,墙上还有一幅古朴甲骨文字,师姐笑着说,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容庚先生在龙公某年生辰时送给他的礼物。将资料收藏好,我们便一一坐下听着师姐和何女士的讲述。
“其实除了中文,那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爷爷写的英文,完全看不懂”。师姐道,那是因为龙公的英文书写十分流畅娴淑,多处运用连笔,非一般人能明白。说到爷爷学习英文,师姐说,龙公小时候其实英文基础并不好,但是他父亲的要求很严格,每天要不断地背英文原著,受龙公影响,师姐也运用了这种方法来学习英文,虽然时间不长,但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他会对家人非常照料,有一点就是他做菜非常好吃。”师姐笑着说,因为龙公在很多地方待过,所以他各种类型的菜都会做,比如贵州菜、湖南菜、粤菜,还有西式菜……等等,让师姐从小吃到十分多元化的菜式。他十分疼爱师姐,师姐小时候喜欢吃零食,不过油炸食品不是很健康,而且当时教师的待遇并不算很高,但是龙公会走路到紫荆园专门买一些比较贵的玉米烧、冰淇淋之类的零食回来放好,然后悄悄告诉师姐,在哪个地方有东西吃,不要告诉别人啊!还让师姐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与玩伴在花园中玩乐,每次到了吃饭的时候,爷爷便会在窗户口大声喊:“小思思,回家吃饭了!”
师姐还说起小时候跟爷爷在一起的一些趣事:有一次她在沙发上蹦跳玩乐,跳到地板上,把人家的灯管震到地上,爷爷为此专门要跟别人道歉;还有一次爷爷责备了她,师姐就把爷爷的眼镜藏进枕头底下,龙公很急着要眼镜,一大早就跑到林永成教授家里问他是不是拿了自己的眼镜,到最后师姐才怯怯地说出眼镜的位置。

龙思哲—讲述
作为学院赫赫有名的教授,龙公的学术功绩已被记录十分详实,而我们对他的生活故事却知之甚少。此时此刻,我们好像暂时忘记了龙公那些耀眼的闪光点,什么创始人、什么开拓者……我们忘记他的大名,忘记他的功绩,将他置身于一个普通家庭当中,被他和自己孙女温馨的趣事逗笑。
亦家人亦榜样,正其身外其身
龙公对师姐的要求亦宽亦严。她回忆道,当时她并不知道爷爷的具体工作,但是因为父亲跟爷爷都是研究化学的,她从小就看着那些化学符号,长大之后才明白它们的意义。龙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严厉要求师姐,而是觉得学习知识掌握要领,理解就够了,更重要的是能有自己的发展,这是宽的一面。
但是龙公在学术上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也会或多或少被带进家中:首先,龙公的逻辑思维很敏锐,“家里面的东西摆放都很有条理,别人找不到的东西他也可以帮忙推理找出来。我有时候乱放东西他就会说我。”“80多岁的时候还清楚的记得东西都放在哪里。”其次,龙公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比如工作从不迟到,会议总是准时到场,不会因为开会对象而改变。
“我觉得是耳濡目染吧”,受爷爷影响,师姐也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小时候去上学,她总是第一个到学校。”(何女士说道)
说到会议,师姐回忆道,当时龙公经常出去参加一些会议,总是会带上师姐去;晚上他也常去实验室指导学生的时候,师姐也会跟着去,“他是没有周末的,而且一直到八十多岁还在带学生。有时候他站在凳子上翻资料,也不拿下来,我们都很害怕他掉下来。”
在师姐的叙述中,当年龙公有很多弟子出国,请他来写推荐信,龙公从来都十分热情,并且从来不收取学生的任何礼物。“有一次一个学生回来拜访他,说你一个教授的电视机这么旧这么小,他也不在意。”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是龙公练习书法时练过的字句。龙公不求名利,不图富贵,将自己置身于名利与财富之外的品格,在师姐的讲述中更加清晰。或许正是这样“外其身”的追求,让龙公不受名利、权位的束缚,在波云诡谲的时代中,在风云变幻的变革中,保全自我人格,成为了化院人的精神榜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