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一颗心,深厚的一份情——访78级高永辉校友
2012年8月7日,夏日的南国正是阳光明媚的时候,“寻访中大校友的足迹”化工学院78级校友寻访队走进佛山,采访到了佛山科技学院化学系的副教授,中山大学化学系78级校友高永辉。
高永辉校友于1978年考入中山大学化学系,作为文革刚刚结束,高考制度刚刚恢复时期的大学生,高永辉校友的经历有时代赋予的特殊性。进入大学之前,在海南儋县那大中学学习过,但那个时代的学习更多的是学工、学农、学军的活动,校友笑称那也算是“素质教育”。1975年高中毕业后经历了两年的务农生活,直到参加了1978年的第二次高考,以376分的成绩(当时高考入围线是275分)考入中山大学,也由于化学95分的高分成就了和化学系的缘分。
进入中大,由于高考刚刚恢复,大家都对于知识有着更加强烈的渴求,因此格外勤奋,大家基本是在图书馆做习题,问题不在不愿意做而是那时候的习题书很少。但即使在这样大的学习压力下,高老师的大学时代也从未远离运动。当时在中大打饭要排很久的队,所以宿舍里三个人组织了一个打饭团队,三人每人负责一餐,高老师负责早饭,这样就为自己省出了下午打篮球的时间,就这样坚持了四年,收获的不仅是运动的快乐,更是深厚的同窗情谊。
年轻时对运动的热爱也一直延续了下来,大学毕业以后,老师分配到佛山师专,亲眼见证了佛山从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颗热爱运动的年轻的心却从未改变。在工作间隙,高老师每周三都抽时间和同事、学生打篮球或是羽毛球。除了球类运动,老师还热爱登山,老师说到当年登泰山的情景,现在还很兴奋。而1999年一次外出时的车祸受伤经历使老师更加感受到“活着就好,开心就好”,老师也与我们分享了“人要运动才会健康”的感悟。
而谈到在中山大学的经历,高老师认为中大赋予了学生一种“说到不如做到,多做少说,低调做人”的中大精神。中大学生的务实不空谈也是高老师一直秉承的作风,老师回忆起中大还说中大教授的理论和实验都非常严谨,在工作岗位上,老师也精益求精却不求名衔,历任理学院办公室主任、化学系主任、教代会代表等职后发出“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的感慨。但高老师却始终关心热爱着学生,四次带学生参加广东省科技文化节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已经出成绩的三次获得了两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的佳绩。用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多想想老师能为学生做些什么,多换位思考”。
除此之外,高老师还积极参与中大的校友工作,作为佛山校友会的一员,多次参与校友活动,还曾为学校兴建博物馆的项目捐款。
在采访的最后,高老师还给我们年轻一代提出了建议,要我们多听取老师善良无私的建议、要不怕吃亏,学会与人合作并且强调学生要以学习为本,同时注意生活细节,搞好卫生。这些诚恳的建议都对于我们年轻一代很有针对性,值得我们好好感悟,认真学习。
此次采访让我们见到了老一代中大人的风采,更为这其中包含着的中大情怀、中大精神所深深感动,也祝福高永辉老师永远怀着这样一颗年轻的心将中大的这份情义传承下去。

采访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