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印走过我的一亩田——访78级高志敏校友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最是那一头贴切的话语,让这慈祥的声音凝聚在这空旷的走廊中,听——

    “你们有几个人呐”学长说,

    “4个人”我说,

    “那我下午5点左右开车去中大找你们吧!我请你们吃饭,我们坐下来聊”学长说,

    “学长还是我们过去吧,已经耽误你的休息时间啦!”我说,

    “没事,就我下午开车过去找你们吧,这样方便嘛,要不你们几个人还得搭地铁过来,还挺麻烦的。就这样啦,下午到了再联系。”学长说,

    “行,那我们下午在东门接您,那就麻烦学长还得亲自跑来一趟。”我说,

……

从挂掉电话的一刻起,我就在想这是一位怎样的校友,如此亲切,如此和蔼,我已迫不及待想见学长的庐山真面目了。

时针转了好几圈,终于转到了下午5点。

学长是开着浅蓝色的小轿车来的,黑发中间夹着些许白发,岁月毕竟遮不住沧桑的影子。紫灰色条纹休闲T恤衫,灰蓝色的西服裤,增添了几番抖擞。容光焕发的脸庞更是显出学长不老的灵魂。

就这样,我们开始倾听学长心里的一亩田,是种桃种李种春风,还是……

 

峰回路转上中大

10年的文革,让万千学子圆梦的桥梁也封锁了10年。1977年,文革结束,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就在那年冬天举行了恢复后的第一届高考。

当时山西规定,应届毕业生(高二)的学生可以参加高考,但是不参与录取。那时在读高二的学长也被选拔侥幸入围(4%录取率)参加了77届的高考,当时高考是各个省里出题,等成绩出来后,榜上有名,还不错。78年的6月高考,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考,这一次考题全国统一。但是78年放榜后,没有学长的名字,后来才知道是自己的分数加错啦。学长说:“当时没有计算机,所以加分全部是靠手工加分的。教育局一发现这个问题,就向省里报告,省里发出通知说,我们临汾地区放榜时间统一推迟两天,对我们地区的全部考生的分数重新计算。也就是这样,经过失与得的过程,我才能峰回路转上中大。”

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小数点的错位放置便会导致天大的错误,更何况高考加错分对考生的影响呢?我想,那是求学的指示牌,对了,就可以延续自己的求学路。错了,也许会是一位学子一生的冤案。高志敏学长是幸运的,在峰回路转后,与中大结缘。

高志敏学长是山西临汾人,从北方南下求学,初进中大,便被这树木丛荫,百草丰茂的景色给迷住啦。也被这所名校所散发出的古韵所吸引着。学长回忆说,他最喜欢中轴线一带的景色,特别迷人,中山楼,小礼堂,都有它不言而喻的美丽。他还告诉我们当时中大的北门是没有这么繁华的,当时北门那里是会抽取珠江的水进行沉淀,然后送到各个宿舍,进行冲凉用的。而中大东门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只是过去是水泥墙,现在贴了瓷砖而已。从这里,我听到三十年中大的面貌在变化着,那我又在想三十年中大的精神又是在怎样的变化着呢?

如果说中大是一本书,那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中大。对于学长而言,中大给了自己的感悟又会是什么呢?学长说,思考问题的逻辑能力是母校教会自己并受用终身的东西。学长说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没有太大体现,很多东西都是工作以后才学到的,但是有一点却是在母校中学到的受用至深的东西,那就是一套属于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种属于自己独有的逻辑思维。学长说他经历从事工作后经历30年的风雨变幻,总结出了两个道理,一个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对任何事情,我们得辩证来看待。另一个就是人走的路是歪的还是直的,得回头看自己的脚印。

的确,逻辑的思考也许是母校交给学长最为宝贵的东西,其实中大的精神之所在无论在三十前来讲,还是三十年后来说,也许不变的都是一种思想上的自由,他赋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专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问题的逻辑。博学,审问,深思,明辨,笃行,校训中无不透漏着专属于中大思考的魅力。我想学长,乃至更多人校友对母校情谊至深,也许都会是被中大独有的自由思考精神所魂牵梦萦。

 

十年一耕耘,三十年一亩田

1982年,学长从母校毕业,选择了出去工作。当时的政策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学长从山西过来,毕业很大程度上是要回到山西去的。但是当时学长的班上有几个人读研,这样接受单位就会多出几个名额,也就是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学长说他那时候工作的单位就有三个地方可以进行选择,一个在山西,两个在陕西。综合生活条件和地域气候以及距离老家的远近,这三个方面因素,学长最后选择了在陕西咸阳西北橡胶研究所工作。当时认为煤炭太黑了,其实现在看来应该是山西太原煤炭研究所最好,如果那样,我今天可能是煤老板了吧。工作上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在这里度过。当时学长在大学学的是分析专业,所以在单位里主要从事检测工作。对于测试这个工作,它不能独立,是为他人服务的。奖金是与荣誉和效益挂钩,而效益与产品挂钩。“在研究所工作,是属于服务机构,将好比自己是一个为英雄煮饭的炊事员的角色,我不想做饭,我想做产品。”学长说,于是当年桀骜不驯的学长,带着少年的血气方刚,选择了下海。

1990年,得到家里人的支持,学长来到了广州,进入一家公司工作。学长说:“其实最终事业就分两类,一是做老板(自己给自己打工),二是做职员(给别人打工)。但多数都要从做职员开始。什么时候开始做老板,那就要看情况了。现在找工作,大概就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去国家机关,再就是去企业。当年我就是选择去企业(当时还是国有的事业单位),选择企业就要看公司老板的为人怎样,还有就是要进去扎实学技术,虚心学东西”,谈到工作,学长也告诫我们毕业后工作定目标的重要性,“头两年跳,没有问题,但是有个原则就是不要轻易定,也不要轻易改,这两年走点弯路没有关系,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但是若是跳了两年又回到了原点,一直在兜圈子,岂不是做了很多无用功,所以说事物是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在定目标的时候,就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不要轻易定,也不要轻易改,当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还要往深入的想,一旦看到它的远景,就算很艰难,还是要下定决心地走。”学长插的这段小插曲,让我们都感受颇深,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可鼠目寸光,虚怀若谷地学习,当然也要坚持自己所决定的方向,毫无疑问,这些都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长继续说:“当时我就公司里踏实工作,虚心学技术,当时经理也对我很好,但是不满足于老板给的一官半职,于是我有想要自己做。”也许梦想的心就会让我们不甘于落寞,毕竟年轻时的声音一直在学长的心里歇斯底里地呐喊着,尽管岁月的老去让生命的年轮多了一圈又一圈,但是那时的声音却时刻在提醒着:有梦就应该闯荡。当时学长也恰好逢上了这样闯荡的时机,“当时自己一直想单干,但是还没有下定决心,主要是公司由于效益不好,最后倒闭啦!这样就有一种推动力,让自己必须得下定决心干个体户,自己也就是这样慢慢做了起来。”学长说。

2000年,由于公司倒闭,学长起初犹豫的心也终于落了下来。10年研究所的工作经历,为学长学习技术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10年的公司工作,让学长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技术,也同时在其中学习一种经营的思想。20年的磨砺后,到2000年,学长开始单干,创建了广州景福橡塑胶制品公司,到现在也有10余年的时间,公司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这是学长的一份产业,虽然只是成长了10年,但是它却在学长心中成长了30年。

学长每隔10年为自己的土地翻耕一次,30年后,这边土地便是绿茵葱葱。当代的我们,谁不曾有梦想,谁又不曾拥有着鸿鹄大志,但是少年毕竟是年少,胸中大志,也必需用时间的经历慢慢来灌溉。十年一耕耘,三十年一亩田。对于当今的我们需要按下血气方刚的性子,慢慢来走。正如学长所说走过的路是直的还是弯的,得回头看看自己的脚印。所以人生的路上,我们要记得时刻回顾,也许这样才会抵达梦想的彼岸。

 

两个道理,一段人生

在和学长交流的时候,学长的两个道理,让我们都颇为深刻。当我们谈及文凭与工作时候,学长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文凭的高低只是限制了我们择业的环境。所谓行行出状元,本科生出来择业范围较广,在属于本科生的环境下奋斗,有一天也会成为枝头鸟。本科生要是与研究生一起做研发,当然优势不大,所以要清楚我们的择业环境。”的确,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一道理也在学长的身上体现着。“如果1990年自己就开始创业,起步早,也许公司会发展的比现在更好,但是若是没有那10年在公司的经历,我可能也没有机会接触到我们的经理,我也许也没有机会体验到工人的工作。那么在我创业最困难的时候,经理也就不会出来帮我,我也不可能了解工人的处地,也就不可能将公司发展如同现在好,所以事物都是一分为二,我们得辩证的看待问题。”学长在讲述自己创业的经历时谈到。在人生的道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抉择,辩证的看问题,让思考不走极端,也必然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总是想探出一条直路,然后就安心地阔步向前走,殊不知,这是一种守株待兔的行为。路直不直,走了才清楚。正如学长说:“人走的路是直的还是歪的,看方向是看不出来的,看前面也是看不出来的,我们得头看自己的脚印,也就是我们要回顾,要总结,才知道自己有没有走弯路。”学长十年一耕耘,回头看看自己的脚印,三十年便是一亩田。学长的经历告知我们:路,得自己走,但要多回头,看看自己的脚印。

 

    时针转了几圈,用不舍道一声珍重。最后的视频中,我听见学长说:“我爱中山大学,为自己是一名中大毕业生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这样的声音也许只有在我小学时的耳旁会时常响起,但是此刻在此听到,这样浑厚的声音却道出30年最真的情感,那句话在此时显得却如此有分量。我在想我的这一路,想必是得多回头看看,看看脚印,然后种下我的一亩田,那时我也要说一句:“我爱中山大学,为自己是一名中大毕业生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脚印走过我的一亩田——访78级高志敏校友

采访合照

 

文章录入:钱亚声      责任编辑:钱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