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30年的战友——访78级侯华新校友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侯华新校友自从1982年从中山大学毕业以后就分配到广西医科大学从事教学工作,算起来至今已过去了整整30年,这三十年里的经历让侯老师感慨“没有学生不能成为老师”,老师是学生同一战壕的战友。如今的侯华新校友已经成为了广西医科大学的教授,但这三十年的“战友情谊”依然是侯老师最津津乐道的。

说起来,由于出生在教师家庭,毕业的时候侯校友并不打算当老师,但当时回广西的分配名额全是老师,“三十年战友”之情就是这样开始的。由于学校是医学院校,作为教化学的老师很难和一群工农兵学生说化学,侯教授就利用“形象思维”进行教学,用宏观模型去模拟微观过程,只有利用这种方法才能将“氢原子”、“电子云”这样的学术概念和“代谢反应”这样的机理传授给学生。

为了让逻辑思维能真正传达给学生,老师说自己虽然眼睛不好,但课堂展示中的动画却是最多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到真实的原理。要让逻辑思维意识能成为学生的研究工具,此时就不能仅仅使用形象思维进行教学,将两种思维结合进教学实践也是老师的成功尝试。

而侯教授也认为教学生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要更注重思维的培养,如果能通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才是最值得鼓励的。作为基础学科,在医学院校由于总是扮演为其它课题组提供材料的角色,一直不被重视,此后侯教授决定自己来搞,从头到尾开始将化学与生物结合。从化学的角度去看待分子生物学,由于有着先天的化学思维优势,和相关学科进行联系之后反而有了更多的收获。也因此,侯老师也告诉我们,不能以“这不是我的专业”为借口就不去了解自己的相关专业,而是要利用专业的特点,联系的过程中也是对记忆的强化。以化学和药学两个角度为例,对于同一个药物,化学思维从结构看性质,药学从活性看疗效,这些都有自己的局限,不能打通从结构到方法的通道。说到当前的化学,老师认为“发展才能永葆青春”,化学在支撑着其它学科的同时,自己也在进步。

由于地沟油、三聚氰胺等问题的出现,社会上也出现了对于化学学科和化学人的质疑。一些而面对社会上对于化学的质疑,老师认为这都是应用的问题,对于化学的作用,有应用得好的方面有应用得不好的方面,甚至也有超范围应用的方面,对其中某个方面进行夸大、歪曲都是不好的,要思考的问题是一门学科应该如何为这个社会服务。

说起当年的老师,侯教授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当年的结构化学老师施开良,虽然这门课内容深奥且难以理解,但施老师就有这种个人魅力。而在学校里教学的时候虽然侯教授要求很严格,但也由于有这种个人魅力,学生还是很愿意跟着侯老师,在学校被评为教学名师也可见是受到学生喜爱的。也许这里也是对当年施老师的一种传承吧,而这种传承,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

    与学生们这“30年的战友”经历让侯教授有了很多自己的感悟,老师对于我们也给出了很多真诚的意见和建议。对于科研,侯教授的态度也非常开放,只要学生能想到,就要敢去做,即使在科研经费上并不宽裕,但这些老师都会愿意为学生想办法。成功的学生不一定以后都干这一行,但应该秉持一个正确的理念,认真体会老师的思想、言行,会对学生有很好的影响。虽然是基础学科,但也不能封闭于社会,开放的面还窄,学生要拓展自己的大脑,获取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