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主线,一步一脚印——访78级胡江滨校友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胡江滨学长在中大毕业后到美国读研究生,然后留在美国一家跨国制药公司工作。后来回到祖国,从技术岗位开始逐渐转向从事管理型的工作。学长给我第一印象是很和蔼,总会不时微笑着,让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虽然大学的时光,甚至是高中的那段奋斗岁月已经久远,但是学长回忆起当年,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也让第一次进行采访的我顿时轻松了许多。

 

求学之路:万事开头难

学长高中时刚好赶上了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因此最后备考特别紧张,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十年文革等待中堆积在一起的考生,“那时候等于说把五年的东西都挤到一起一年半解决”。通过努力,学长终于如愿以偿。不想出省,所以留在中大。专业的了解也不多,因为高分子有“高”字,听起来不错,于是学长就第一志愿报考了这个专业。但是问题很快就来了,因为基础不扎实,学长回忆,那段刚接触大学化学的日子很难熬。“书编写得很急,比较粗糙,参考资料几乎没有”,他们接触像电子云啊,原子轨道这些概念的时候感到很不可思议,“没办法,只能全靠老师讲,我们记下来。”不过这些却成为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学习时光。“无机化学的老师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给我们灌输最多概念,教结构化学的施老师很严谨,很认真。每天,学长们从六点钟起床做完广播操后,基本都把时间花在学习上,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尽管学校没什么社团,但是也有好多除了学习以外难忘的点点滴滴。那时候红歌听厌倦了,大伙儿都喜欢听邓丽君和齐豫的歌,买来的磁带都特别地抢手,为了赶上潮流,穿T-shirt和喇叭裤,学校里还流行跳华尔兹。“那时候晚上热量不够就到街上去买两毛五一盘的干炒牛河,真的很香啊,现在恐怕要25了吧,呵呵.”苦中有乐,苦尽甘来,这或许是为什么时隔已久,那段试管却依然都历历在目。后来,学校对外交流开始增多,胡校友抓住了机会,考上了美国的研究生。

 

职业之路:情商VS智商

        在美国读完书后,学长进入了制药公司工作,一直干到现在。后来公司想在中国这边开拓市场业务,自己就被派过来了。学长在工作岗位上一步一步地走过来,做过实验员,研究小组的组长,再到经理,总监,总经理,逐渐从研究型工作转向管理型工作。回头看这么多年,学长也颇有感受。学长体会到,一个人的成长到最后取得成功,不是因为他的智商有多高,而是因为他的情商的积累。“智商这种东西学到一定程度大家差别都不大,但是情商却不一样。它体现在沟通能力,待人接物的能力,推销自己的能力,这些都需要自己慢慢地去积累。以前总觉得美国人说话很多,有点夸夸其谈了,但是现在看来,他们是因为看重沟通。”停顿了一下,学长又补充道:“不仅如此,还有自己在成功或者失败的时候怎样去面对,有些人觉得一时赚不到钱很失落,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可能未来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可能。”从校友的话可以看出,情商决定的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把握,还有成长道路上的取舍。除了专业知识外,学长觉得在化院里面的那种拼劲也影响了他后来的学习与工作。在谈话中,学长每一处的言行举止都流露出作为过来人的沉稳与淡定。

 

谆谆教导:把握好自己的主线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提出了我们的疑惑:现在的大学和当时学长们的大学已经有很大不同了,社会在发展,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我们学习理科的同学都很想学习其他的东西来充实自己,但是这又使得我们很浮躁,不能安心下心来学习专业知识。对此,学长的看法很明确,适当参加学校的的社团来锻炼自己,增强语言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或者学习管理经济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以后很有用处。但是对于理科的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始终是一个支点。现在觉得我们学习的知识很无聊,不适用,但是长期来看,十年过后和同辈来对比,还是能看出优势所在。除了专业之外的活动在多不在精,适当就可以了。在面试大学生的时候,学长说他会两方面都关注,一份成绩单,一份活动经历,他们先看的是你的主线,然后再结合副线。有特别兴趣爱好的也会受到欢迎,不过太多的兴趣爱好却会让他们觉得你不够专注。“当然,这个不同的岗位也会有不同的偏重点,如果他是来应聘一个销售岗位的,我们就会更看重他的交际能力和亲和力。如果自己有特别的想法和心声,在面试的时候主动跟面试官交流,这些都有可能打动面试官。”

       说到选择,考研,工作,公务员等等,我们大学生都面临这一大堆的困惑。学长笑了笑,说这都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但是只有自己能给自己答案。“有自己的权利和自己的能力去做出选择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成长了。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门课,即使选择错了也没有关系,年轻人多走几条弯路对成长很有帮助。”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很快就过去了,午饭时间也到了,与学长合影后采访活动就结束了,但是学长话还需要慢慢地领会,感谢学长分享的经验,对我们的谆谆教导以及对中大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