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的化学人——访78级校友黄玉玲
1977年,沉寂了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全国570万青年奔向考场。次年春秋两季,先后两批人进入大学的殿堂,他们是特殊的两批人——77、78级,当中有已成家立业之人,也有十五、六岁的年轻人,被称为断层的两批人。当时中国已经10年没有进行严格的大学考试了,10年压下的知识青年,都想过一下这高考独本桥。竞争的激烈,差距良莠不齐,是可以想象的。而这次我们采访的对象,黄玉玲师姐就是当时78级的学生。
高考往事结缘化学
当年师姐参加了两次高考,虽说是77、78年两次高考,但其实都在78年的时候考,第一次是1、2月时候,第二次是七月份。只是相隔了半年,却已77、78级区分。师姐回忆道,第一次的高考的时候文革刚结束,经过十年的劳动改造,很多人早就放下手中的书,学校中的学生也是基本不上课,都去移河造田,只能是劳动时把书带去,休息时看看。第一次考试是开卷考的,师姐说当时也只是试试,到了第二次考试时,就成了闭卷考试。相比于第一次考试来说,第二次更为正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师姐在第二次考试中考上了中山大学。
选择化学专业也只是起源于一个偶然,77年班上有一位同学报考了广东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加上自己不想出省的原因,于是师姐在志愿表上填上第一志愿——中山大学,第一专业——分析化学,与化学结缘,与中大结缘。
忆同窗情感老师恩
在刚入学的时候,中大的化学只是一个系,并不是今天的化学院,专业的分类和学生的人数也和今天不同。班上年龄跨度很大,如当时两个班长都是已经结婚有两个小孩的人了。而班上最小的也只有16岁左右,也许是由于年龄上的差异,平时班上的同学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起去自习室占位置读书。偶尔周末的时候,会去饭堂跳舞,或者和同学打羽毛球。师姐还说道当年在班上曾担任团小组长一职。读大学是不用学费的,生活费上学校也有补贴。
四年大学生活下来,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教结构化学的石老师和无机化学的梁老师。尤其是石老师的课,讲得非常好,结构化学本来就是很抽象很难懂,但是他就是把它讲得很透彻,很生动。老师上课的时候,会带着一些模型,就是通过这些模型,把那些很复杂的空间结构展现出来,帮助我们理解。

采访进行中
严谨较真的化学人
当时毕业后是分配工作的,但是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还在从事跟化学有关的工作大多数是女生,男生都基本上从商去了。毕业的时候当大多数同学都希望选择留在大城市或者出国深造的时候,师姐毅然选择了回到她的家乡——梅州市工作。师姐现任梅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副主任,在中大,她第一个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的人,之后就没有中大的人去那里工作了,因为那里条件还是比较艰苦,设备落后,工资比较低。工作了三十多年,师姐仍然觉得搞化学很有成就感,现在她可以算得上是全梅州市疾控系统NO.1。虽然在工作的过程中,她也曾想过去嘉应大学当一名老师,希望能改善家庭的环境,但最后她还是坚持下来了。
师姐跟我们说,在中大四年,学到的是作为一位化学人所应有的严谨和较真。一个理科生不论做什么都是时刻很严谨,不肯屈服的,这个也深深影响着现在的工作。现在的工作受政治影响比较大,因为常常涉及当地领导的绩效考核,压力比较大,但是不能就因此屈服,要学会坚持自己,不为了政治的目的,而改变自己的检验结果。毕竟是有法律去规范的,不能做犯法的事情,也不能循着政治走,领导也相信检验的结果的正确性,所以要坚持正确的结果。
在检验过程中,结果错了所造成的后果很严重,会直接影响防控手段和结果。师姐还给我们举了个例子。2003年非典在广东流行,新华社正式报道:“引起广东部分地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基本可确定为衣原体。”这种错误的判定,误导了领导,误导了百姓,使中国在抗击SARS战争中,在全世界面前打了第一个败仗,使患者延误治疗,病毒的扩散。科学的严谨性不允许这样的失误,严谨对于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态度。
寄语后辈
最后,在采访快要结束之际,师姐表达了对学校的祝福:希望学校越办越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她也给我们这些师弟师妹提出建议,在找工作的时候找比较大的单位比较好,可以接触更多,机会更多,同时也表示非常希望中大的师弟师妹来疾病防控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