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中大——访78级李熙校友
1982年毕业后,李熙师姐也是像普通的毕业生一样选择了工作,但是一段时间过去后,她觉得对于所做的工作没有兴趣。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人对于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有了重新的认识,有大概100万中国人选择出国深造,师姐是这样形容的——当时出国好像一种潮流。正是这种“潮流”,她抱着希望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心情,选择去了美国读研究生。
虽然是第一次漂洋过海,第一次离开祖国的这片大地,但是她并没有感觉寂寞和孤单。她在学校里的同学和老师都很友善,圣诞节的时候老师还邀请大家一起去家里庆祝。师姐和我们分享她在美国的生活的时候,脸上总是充满了笑容。如今,她在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工作(在中国大陆熟悉的称呼为“惠氏”),做有关于营养和分析化学方面的工作。
在参加了77年的高考小试牛刀后,在第二次78年高考中,师姐考进了化学专业。选择化学专业是因为当时刚刚改革开放,无论哪个方面都是很缺乏人才的,尤其是理工科,所以尽管自己对文科有兴趣,但从成绩看来,选择化学比较好。
说到学院,我们都不自觉地从专业、课程安排、实验课来比较当年的化学系和如今化学的不同。当时中大化学是一个系,只有四个班,分别是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不同于今天是一个化学院,分了六个专业。相同之处就是,我们都是在本科第三、第四年才开始学习专业课。对于各种实验的实验报告,同样身为化学人的我们都深有体会,每一次实验课后,都要写一份实验报告,但与师姐他们相比,我相信个中不同之处可能是态度吧。在78级的师兄师姐中,有很多人经历了文革的洗礼后,对于知识的追求是无比的热切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补回过去的知识的空缺。
过去实验室的仪器和如今也大大不同,虽然原理上可能差别不大,但以前仪器比较旧,分析、分离步骤很多,现在仪器先进,耗时短,操作简单,这一点在分析实验方面能很好体现出来。现在,当你向别人展示你的研究成果或者实验结果的时候,都是用PPT或者WORD文档,在过去,用的是大字报。把实验原理、步骤、结果一一抄写成大字报的形式,再读出来你做了些什么。在80年代的计算机和如今的计算机相比,确实差很远,单从体积上就已经差别很大,所以展示成果也只能手工抄写去展示。

采访进行中
师姐还跟我们分享了她本科时候的生活晚上一起去自习室自习,冬天时候一起去饭堂打热水,一起在图书馆用卡片查阅书籍和资料等等。每天最宁静的时光就是晚饭过后,走过小礼堂,经过孙中山铜像和钟亭,在林荫小道上散步。在周末的时候,班级还会组织出游,白云山就是她们曾经游览过的地方。
离开母校到美国发展已经三十多年了,但师姐每隔几年都回学校走走,所以现在的校园对她来说并不陌生。以前的建筑物很有特色,现在与之相比,多了很多建筑物,有很多不同的风格,整体比较混合,具有现代化气息。师姐表示,中大令她印象最深的是美丽的校园环境。尤其是散步经过的各种林荫小道,都充满着回忆。
时间在我们的笑声中慢慢流走,在采访的最后,师姐比较中美教育的不同,给我们这些师弟师妹提了建议:课本是基础,一定要打好基础,利用暑假时间去尝试各种实习,见识工作环境,从实习中学会学以致用,吸收经验教训,提早对社会有个认识。利用空余时间多读国内外的历史,你会发现其实规律大致上是一样的,人的成长也可以说按规律的,多读历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