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可以来得纯粹——访78级郑文杰校友
9日10时,化工学院3队的采访同学准时到达郑学长的办公室,学长立即起立,热情地欢迎我们,邀请我们到会议室,儒雅温和而又热情的学长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聆听他的故事。其实在采访前,我们了解到学长是大学老师,也在犹豫要不要称呼学长为郑老师,然而,当学长亲切称呼我们学弟学妹之时,便感觉这种犹豫是不必要的。
行政再忙,放不下的是学术
郑学长的办公室位于暨大行政楼,办公室门牌也清晰标有“执行院长”,高校行政人员的身份曾让我们错误地以为学长每天忙于公务事,忙于应酬,不需要担任教学工作。然而,我们想错了。在交谈的过程中,学长谈及最多的,不是学校的行政工作,而是自己的教学工作,自己的科研工作。
我们纷纷表示疑问:“学长,您是学校的行政,再要兼顾学科教学,不是十分忙碌?”学长仰头一笑,“放假时间啊!”郑学长指导的学生不少人放假是没有回家的,因为郑学长要利用假期时间专心地主讲专业课。
郑学长还把自己的这种执着精神带到课堂上,他说,对于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比如低头看手机的,看杂书的,他是不会放过的,很可能会点他回答问题,总之一定会想办法让他集中精力听课——其实这种严谨的态度,很大程度是受中大老师的影响的。
在谈到行政与教师两种角色的关系之时,学长表现出让人钦佩的敬业精神。行政工作再多,也不能放下学术这一块,自己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喜欢自己上的课,而且化学学科领域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自己花时间来了解,来钻研,自己真心想要的,是做一名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研究学术。
化学发展方向,也是我的发展方向
与多数校友不一样的是,郑学长至今还在从事于化学相关的工作,学长也与化学结缘逾三十年。78年,正是高考恢复的第二年,当时学长高考考了全镇的第三名,在老师的推荐下,学长报读了中山大学的化学系,在大学的安排下,学长又进入了当年的有机化学专业。这样看来,多少有些“乱配鸳鸯”的意思。不过,学长在本科求学过程中,能够踏实勤奋地学好基础课,并且关注除了有机化学领域的其它化学专业领域的知识,比如分析化学,无机化学,而不会仅仅地学好有机化学,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郑学长能够在研究生阶段顺利地进入了另外一个化学领域——无机化学深造。
接下来的时间,学长结合化学学科发展状况,详细地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
当年正是有机化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以龙康侯教授为首的一批化学人的带领下,中大有机所从无到有,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随着学科的发展,应用领域逐渐受到青睐,当时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以及材料科学所也慢慢发展壮大。
然而,无机化学在当时,是并不如有机化学热门的,但是无机化学具有的特殊地位,是其它化学领域不具备的!比方说当传统的有机物和金属离子结合,那么对这个物质的研究就不能单纯地使用有机化学知识,必须有良好的无机化学知识;而当时进入研究生无机化学专业时,无机化学专业恰好缺具备良好有机化学基础的学生,这无疑就为郑学长的深造机会获取顺水推舟。
包括到了现在当上了暨南大学的大学教师,郑学长依然关注化学领域的发展,并且及时选择恰当的研究方向。他告诉我们:化学是很好地基础学科,但是当今的化学需要跟生命科学,甚至跟医药卫生结合,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比如说能够用来治疗癌症的顺铂,这就是典型的学科交叉例子。因此,学长现在主攻生物无机。同时,他告诉我们,要注意避免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和自己的导师重合,要选一条有一定根基而又值得深入研究的路走,这样一来前进不至于完全没有底气,同时也能够真正发挥自主性。
当提到如今大学生考研时,学长说,其实本科阶段就是一个基础,有个文或理的背景就好,更应该追求通识化的学习,在研究生阶段再来选择更细的方向。但是反观现在,很多学生在一进本科认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并且让这个方向束缚了自己的发展,这一点是不可取的。
那些年,简单而幸福
谈到中大的校园,郑学长也是首先送上一句由衷的赞美,他还幽默地引用了他老师的一句描述:中大有两张皮很出名,一张是中山先生的脸皮,另一张是校园的绿草皮。看到采访团队红绿搭配的有领短袖衣服,在同学的暗示下,学长也表示能够由此联想到中大的老红砖房。还有当年的老师施开良,黄起鹏,以及邓芹英老师,在今年六月的同学聚会之时与他们相见,同样倍感亲切,学长还大赞施老师口才很棒。确实,那就是抹不去的印记。
要说三十年前的大学和现在的大学有什么不一样,一直和大学生打交道的郑学长就相当有话语权了。
七八十年代,大家的生活都很简单,让人感到拮据的生活费,紧凑而定量供应的粮票,形式简单的校园生活,也没有多彩缤纷的社团生活。但学长看来,这样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同学们可以安安静静地坐下来看书学习,到了图书馆即便说不看本专业的书,也会广泛地完成其它阅读;物质并不充裕,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解决就好,女同学甚至会把吃不完的粮票送给男生,这种清贫年代的同学情谊是今天我们难以体会的;没有过多的文体生活,那就过年过节男生女生聚在一起动手包包饺子,体验家的感觉;读研究生的时候,宿舍楼上住的是中文系的女生(当时中大宿舍男女住同一栋,但是隔层住)便到有电视机的男生宿舍来,一起看看电视;晚上没有课,便和一位比自己年长不少的同学一同去珠江边散散步,谈谈人生......后来,我们问到学长现在有没有约上三五好友一同在中大老校园散散步,学长的声音立即低了下去,眼神也流露出了些许伤感,“很少了。”其实,学长有回去中大校园,但是多是由于参加论文答辩会等公务,平日里繁忙的工作已经不允许学长与友人常回校园漫步。
没有手机,没有手提电脑,生活很简单,生活很平淡,而平淡之中的幸福甚至可以更值得永久保存。学长感叹,对比今天的大学生,他们的一切来得太容易了,不懂得珍惜,也体会不到真正的幸福感——凭借自我努力争取成功后获得的幸福感。而且,在信息时代的他们慢慢地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很可怕的。总的来说,那个简单又特殊的时代,大家也深知道读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关注的地方就在于精神层面,今天则更多地在物质层面。这一点,是学长作为老师的痛心之处,也暗暗表达了他对当代大学生的期盼。
幸福可以来得纯粹
在表达理性思考的同时,学长亲切的微笑以及有神的目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幸福的不懈追求。就像他刚刚提到,物质很充裕的今天,不代表幸福,而自己清贫的学生时代却让自己感受深刻。中大精神中的博学精神,其实正正是影响了郑学长一路以来的发展,摒除一切浮躁,用宁静的心灵来与知识拥抱,做自己喜欢的事,幸福便能相随。
谈到人生,学长尤其提到平常心,我们应该学会守望一切美好的事物,学会去欣赏它们;同时可以把这份守望转变为对下一代的寄托,帮助下一代的发展,为下一代的成功而欣喜。相反地,嫉妒只会让自己变得不幸福,学长强调,千万不能有嫉妒心理。
幸福原来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它可以来得简单,来得纯粹。这是获取丰富的人生阅历后方可深刻领悟的道理,也正好照应了郑学长此刻宁静致远的心境。

采访合影留念
文章录入:钱亚声 责任编辑:09h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