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健励志 不忘初心——化院校友梁常的人生“正能量”
校友信息:梁常校友,2004年入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08年毕业,现工作于汉高公司
通讯稿审阅情况:通讯稿校友已审阅,同意发表
作者:高菲,广州2队,2010级中文系
采访时间:2013年7月7号
地点:春晖园
采访队员:
主访:林杰俊 笔录:高菲 摄影:罗尔伦 艾叶叶
他,身材瘦削,却有力地扛起家庭的重担。
他,其貌不扬,却用饱满的热情,发起链反应基金的倡议。
他,就是出身寒门,四年大学未花费家中一分钱的化院04高分子专业校友梁常。
今夏,我们终于迎来了与他的初次会面。与严肃认真的学者校友,或阅历丰富的企业家校友相比,眼前的青年显然还略显青涩。一身蓝色T恤衫,一个单肩包,一抹腼腆的笑容,构成了我们对他的最初印象。然而,就是这个貌似普通的青年,大学四年里,用自己的双手赚取点滴生活费,支撑学业的完成。
此外,他还每月按时给同上大学的弟弟们寄钱,并在毕业前倡议建立一项基金,并承诺最初四年每年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两千元作为基础资金。而这项基金,正是专门用来资助贫困学生的。
毕业两年后的2010年,由他最初倡议的该类基金,在以孔晓慧老师等学院领导们的努力推动下,争取到校友们的支持,正式以“链反应基金”立项。更可喜的是,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链反应基金并积极募捐,这意味着,众多寒门子弟将有机会实现更大的人生理想。
坎坷求学路 一颗赤子心
9年前,来自湛江一个小渔村的梁常,终于走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当年,新生入学报到时,充过饭卡后,他全身上下只有几百元前,就连这些钱,也是暑假家教赚来的微薄收入。
没人知道,此前,梁常的妈妈刚刚出了车祸,本不富裕的家庭为了筹措医疗费用,更是雪上加霜。也正因此,03年,这个本来成绩优异的同学,因为后悔没有报考医学院,加之成绩并不理想而最终选择了复读。幸运地是,一年后,梁常迈入了中山大学的校门,成为一名化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专业的本科生。
当然,看似与一般人无异的大学生活背后,梁常往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不过,四年里,懂事的他,从没有向家里伸过手,甚至不定时用自己辛勤兼职赚来的钱补贴家用。其实,早在高三暑假,梁常就开始了自己的“家教人生”,为了多赚点钱,梁常并没有选择中介机构,而是自己抱着一堆传单直接去了中学,下课铃一响,他就在黑板上开始讲题。没想到,这种方法倒颇有收效,“来广州的路费等开销,用的就是家教赚的钱”。
上大学后,梁常并没有放弃“家教”这个赚钱路子,甚至有了生源还积极介绍给同学。不过,于他内心深处,有更为重要的考虑。原来,当时梁常的两个弟弟正处于升大学的关键时刻,“家教这兼职,对人生阅历的丰富帮助不大,但胜在收入相对可观,同时可以让我对高中的知识、应试技巧始终非常熟悉,能更好地指导弟俩,这才是最重要的”,他坦言。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两个弟弟最后都成功考上了大学。
欣喜之余,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开始犯起愁来,“一下子又出了两个大学生,学费哪里来呢”?不得以之下,梁常开始寻求媒体的帮助。当年,南方日报以《贫困兄弟趿着拖鞋上大学》为题报道了这一事件,此后,两个弟弟收到了各地好心人的帮助。
然而,当梁常帮助二弟申请“绿色通道”时,却遇到了阻碍,如果不能办理成功,这可能意味着二弟的必然辍学!。“我曾经答应父亲,一定要照顾好弟弟,当时却没能办好这件事,内心非常不是滋味,那是我成年后第一次流泪”,回首起来,梁常颇显无奈。虽然危机最终成功解除,但二弟还是选择了复读,并于一年后重新考上了较为理想的学校。自此,弟俩上学期间的生活费用,身为兄长的梁常主动担当,每个月支持每个弟弟五六百元。“我希望弟俩能过上比较正常的大学生活,不必为衣食而像我花太多时间于家教。我希望弟俩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功课学习、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弟俩很懂事,也很争气,我与父母都很欣慰”,梁常朴实地说。
面对艰难曲折的人生,梁常并没有怨天尤人,相反,他往往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在中大,我竞选了班长,组织了同乡回湛江做招生宣传等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得到更多的帮助。”他说。
天健励志 不忘初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化学与工程学院“链反应基金”的最初倡导者,在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梁常始终铭记要思考更好的方式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大一刚入学,他申请了助学贷款,但住宿费却成了梁常心头挥之不去的愁云。“1890元,这个数字我会一辈子记得”,谈及此,他仍旧记忆犹新。也正是开学之初,这段艰难的日子,让梁常始终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有朝一日,要能帮助更多有志气的寒门学子度过难关。
临近毕业时的一次为“512汶川地震”募捐的篮球义赛,成为链反应基金得以创立的主要导火索之一。当时,梁常是比赛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正是在取篮球衣的路上,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工作前四年每年拿出两千元钱,创立一项专门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基金!
在当时写给学院党委副书记孔晓慧老师的短信中,他这样写道,“我一直有个心愿:以个人名义成立一项励志助学金,主要帮助大一贫困生入学第一个月的伙食费,每人四五百元。这四五年我每年出两千元。因刚准备工作,而且弟弟俩四五年后才本科毕业,所以在四五年暂时只能是这个小数目:望见谅!谢谢老师、学校、社会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我将继续感恩奋斗!”
提及当初,已工作几年的梁常仍记忆犹新:“当时(毕业前夕)我的身上只有几百元钱,将其中500元给了孔老师,我最初的想法是称这个基金为‘天健励志’,希望这笔钱不仅能解决师弟师妹一时的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弘扬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工作后,梁常将剩余的1500元钱悉数补上,并说,“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同样经历生存困难的我,但愿这“杯水车薪”能解几位师弟师妹的燃眉之急!祝愿新生能积极奋斗、努力学习、博学成才、感恩奉献社会……天道酬勤,我会继续努力的!始终铭记四年前九月初入学情景:在老师等的热忱帮助下,我只交一百元就能保留开始宝贵的博雅大学生活!终身感谢……”
此后数年,梁常都始终践行着自己的诺言。“虽然我现在能力有限,基金中只有助学金一项,但让最有限的资源发挥最紧急的作用,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后来人,也许是杯水车薪,但却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而且,如果能感染更多同学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帮助有困难的师弟师妹,那就是最令人振奋的事情了”,他坚定地说。
如今,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网站上,仍旧清晰标明了基金的主要用途:
1、资助家庭贫困及由于家庭的突然变故、突发疾病、意外灾害受到严重伤害的在读学生,在职教职工,各届校友;
2、关心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支持在校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及文体活动;
3、支持各年级校友返校聚会及其他团体活动。
也正是遵从基金用途规范,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由梁常最初构想的基金,又于2010年帮助了他自己。当时,梁常因病住院,“在住院前,孔老师热心地给中大附属二院的领导打招呼,并鼓励我要相信生命的顽强;住院期间,孔老师作为院领导代表,百忙中抽空,带领几位老师过来医院探望我,并送上‘链反应’的慰问金——所有这些,让我感到无尽温暖!也更坚信自己所作的决定是对的,更坚定我要顽强生存、努力作为的信念!”。
时至今日,有越来越多的校友响应了号召,而他自己,更是抓住各种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链反应基金。
“我甚至还在同学的婚礼上为基金发起过倡议”,梁常说。原来,今年参加同学的婚礼,适逢毕业五年聚会,身为班长的他萌生一个想法,为04高分子班毕业“五年一小聚,十年一大聚”增加一项有纪念意义并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给链反应基金捐款。“当时我的想法是,5年聚会每人捐50,10年聚会每人捐100,依此类推。正如我所料,参与聚会的同学都很支持,新郎哥还捐了1000元”,梁常欣慰地说,“后来,学院还在主页报道我们这事情。”
寻访者手记:做一个德才兼修的“人”
虽然人生经历了重重艰难的洗礼,但校友梁常却从未怨天尤人,相反,他的身上充满着浓浓的“正能量”。
谈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时,他说,“自小,我无比敬重德高望重的人!所以,我希望能做一个德才兼修之‘人’”。作为一个人,既要保持才华这个“撇”的圆润饱满,亦需时刻将道德这一“捺”写的遒劲有力。正如他所说,“有才无德之人,最终是站不稳的;而有德无才的人,却是非常单薄的,只有德才兼修,才能做更多的事,也更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选择上中大”,无论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十字校训,还是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抑或孙中山先生所说的“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中大,在梁常身上刻下的痕迹太多太多。毕业典礼之际,与黄达人校长握手时,年青的他曾说:“校长,中大会以我为荣的!”
我们也相信,正如陈平原校友所言,将一件事做精,做透,做到登峰造极便是成功。中大,也一定会为拥有梁常一样碌碌却有为的校友而自豪。
校友语录:我愿做一个“搬石头”的人
如果一个人,经常被同一块石头绊倒,那这个人是非常“可爱”的;但,如果一块石头,经常绊倒了不同人,那这是人类的悲哀!
前面被绊倒的人,为什么不把这石头移开,或者摆平呢?难道他不知道后来的人,也可能会被绊倒吗?
由于各方面主客观原因,加之鄙人愚钝,我经常被这样那样的石头绊倒,所以我都会下意识地要把这些“石头”给移开或摆平——不管是人行小路,还是人生大道,我乐于做这样的人——哪怕无力,但始终有心,用心,坚持着。
关于“链反应”,我始终认为,孔晓慧老师的作用更加重要。
一直以来,孔老师的为人处事,都是很值得学院师生尊重与认可!而我入学时,也是她给予办理的“绿色通道”,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这位老师真正关爱学生,但又很坚持原则,因为我是很不容易才被通过的。之后四年的相处,更让我坚信,这位老师能努力帮我达成这一心愿,而不会像某些人那样嘲笑我“很傻很天真”。相反,正是因为孔老师的努力推动,将我这想法与校友们分享,争取到志同道合的热心校友的支持,才最终有这“链反应”!
所以,我非常庆幸!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非常清楚,之于中大,我何其普通!彷如大海中一滴水,更恰当而言,只是茫茫大海里的一个毫不起眼的H2O。但正因为,母校日积月累的人文沉淀,培养了中大特色的文化底蕴……对于中大的一切,理科出身的我没有很好的词汇来形容。我只能说,中大培养了很多如陈小明院士的学术大师,也培养了很多像孔晓慧老师一样热心服务学生的行政老师,更培养了很多博学、厚德的学生人才,而我只是其中非常平凡的“小本”,只是因为母校这比较独特的氛围,让我有勇气做我认为是对的事,并且相信会有很多人会积极支持——而这,就是“链反应”!
感谢母校!祝愿母校越来越好,越来越更有中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