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访苏镜娱、曾陇梅教授有感
曾陇梅与苏镜娱教授,1949年入学,1953年毕业,化学系,原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已同意发表
校友简介:曾陇梅,有机化学家。长期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为中国海洋天然产物化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化学等五门课程。先后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苏镜娱,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主攻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曾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项。
作者:秦江雯,化工学院广州二队,10级高分子专业,2013年7月8日于曾陇梅和苏镜娱老师家中采访,人员:罗尔伦,秦江雯,艾叶叶,刘媛
七月份的广州,小暑方过,康乐园的树荫却为我们遮起了片片凉意。寻访定在了8号的下午三点半,怀着即将见到苏镜娱、曾陇梅教授的欣喜,路途中突然而至的大雨也变得可爱起来。
开门迎接我们的是曾陇梅教授,虽然是迟暮之年的老人,但是依然是矍铄有神的样子。由于一路踏着雨水过来,我们的鞋上都沾了不少泥泞,不好意思踏入老人们干净整洁的客厅,两位老人丝毫不以为意,非常热情的招呼我们进了屋子。
悠悠半世,中大情浓
苏镜娱和曾陇梅教授都是1949年考入中山大学的,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提前毕业,被分配到祖国的各个地方,谈及此事,两位老人有着最朴实无华的想法—“祖国需要”,虽然是简简单单的话可是其中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在康乐园的学习生涯中,两位老师都曾师从严梅和教授,回忆起自己的老师来,两位老人像是有说不完的话,严老师讲课认真和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对他们影响终身。还讲到当年跟着严先生做研究时最开始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做大量实验,培养动手能力。于是他们自己查文献备仪器找药品,将手边可以利用的材料尽可能的用到最大化,自己琢磨着动手去做,从基础开始一点点的去磨砺。也正是因为严先生的律人律己的准则为两位老人的科研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对学术严谨态度的熏陶也使得两位在化学研究的道路上专注且坚定的前行。严梅和教授调北师大任教后,他(她)们又在龙康侯教授的领导下,先后从事了精油化学与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在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工作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对国内外同行都有较大的影响,为中山大学争得了荣誉。他们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多项省部级奖。
绵延万里,师生情深
作为化院第一届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之一,苏镜娱和曾陇梅两位教授在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不仅科研成果卓著,更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化学人才,这些学生也都在祖国甚至是国外的各个地方继续贡献自己的才能,两位老师可谓真正的桃李满天下。
老师们家中陈设简洁素雅,墙上挂着许多照片,其中一幅和学生们的合照尤为引人注目。而在谈及照片上的学生们时,老师们脸上的欣慰和自豪之情是不加遮掩的,在向我们介绍时更是可以毫不迟疑的准确说出每个人的名字,以及他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和工作的单位。这样好的记忆让我们几个寻访队员都暗自咋舌。其实,我想,也许这与记忆能力好坏无关,只是因为两位老人对待学生的牵念之心就如同父母记挂子女一般,因为心之所系所以才能记得那么明晰清楚。
感恩之心,荫庇后辈
在谈到学生们以自己的名义设立奖学金一事时,两位老教授说到了“感动”一词。老人们一向是低调不喜张扬的,连着学生们想要为其筹备的八十华诞,也是拒了又拒的。只因为2010年9月,两位教授从美国探亲回来,学生们已在积极准备了,因不忍心拂了学生们的一番心意,老师便不再坚持。
在两位老师的八十大寿上,由万一千和闫素君等学生发起,其后在美国工作的彭唐生,郑其煌,钟永利等学生们提出以两位老师的名义设立奖学金的建议,得到了老师们位于国内外各地的学生热烈响应。在两位教授的大力支持下,以鼓励化院有机方向研究生的“曾陇梅-苏镜娱奖学金” 便正式在化院成立了。两位教授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激励更多有志于在有机化学方向发展的学子们潜心向学,也相信我们化院每一学年的获奖者都会像两位教授希望的那样,心怀感恩长成栋梁之才。
回忆往昔,其苦也甜
回忆起自己的科研岁月,老师们感慨良多的就是化学研究时的仪器设备了。对于化学物质的检测和结构分析而言,仪器的先进及其精密度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可是在80年代,国内的研究条件与国外仍相差甚远,许多研究国内的仪器无法达到要求,他们便采取与国外合作的办法,尽可能利用国外较优越的条件,提高研究水平。例如,他们曾经把相关化学样品寄往美国和加拿大进行波谱分析,其后获得的图谱是卷成一捆装在圆柱铁桶里寄回国内的。苏镜娱教授回忆道,当时拿回来的图谱摆满了一大床,她自己就拿着放大镜和尺子围着床在图谱上测量和研究。在我看来,这样一种科研条件可以算的上是艰苦了,可是老师们回忆此事时眼睛里的神采却是无比动人,我想,那大概是因为其心之所,向其情之所钟,所以再辛苦都算不了什么了。
静心安度,岁月悠长
两位老人退休后,已逐渐把专业完全淡化,亦不再接受和专业有关的邀请,只是想要安下心来好好安渡晚年。两位教授每年都会安排一到两次在国内外旅游,这几年先后游历了北欧诸国、俄罗斯、德国、泰国等地,有时也会去美国儿子处住上几个月。
苏教授在平时还喜欢弹钢琴,对电视上播出的网球四大满贯赛事更是非常关注,而曾教授则每星期去打两次网球,早上和朋友结伴散步作为晨练。两位老人也会在黄昏或晚饭后在康乐园里散散步,每想到这个画面我的脑海里不由得会浮现出这样的话—“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在谈及对于我们这一辈学生的期望时,老人们说了这样的话,希望年轻人们搞学术就要专心致志,淡泊名利,不要只顾向“钱”看,要能够在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里沉淀下来,踏踏实实做学问。其实,这种踏实和淡泊名利更是老人们的写照啊,尤记曾老师回忆起当时自己的论文获奖了还是经别人提醒了才知道的趣事,真正的为两位的做学问态度之高洁而深深折服。
岂止于米,相期以茶
让我个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所有的采访结束后,我们邀请曾教授和苏教授在我们的寻访旗帜上签名,尽管已经请老师们尽量写得大些,可是,老师们依旧一笔一划的仅占据了一个小小的位置。所谓“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两位老人的谦逊温和已经深入骨血,举止皆能见其芳华。
在离开的时候,两位老师对我们念叨说,欢迎我们可以经常去坐坐,不一定是有任务有采访的时候。可是,作为一名年轻的后辈,总是怕惊扰了老教授们的一方宁静。记得老师们的家中有一副“松柏长青”的大字,而我却觉得老师们更像是竹梅一般,其格之高其行之雅尽管历经岁月的积淀,依然是那样的光风霁月。作为一名化院的后辈,也一定会向老师们学习,淡泊于名利忘怀于得失严谨于学术。更祝愿两位老师心如少年不老,寿如松柏长青。

曾陇梅教授(左三)苏镜娱教授(左四)与寻访队员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