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广施甘露 光华科技再创辉煌--访王植材教授有感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被访校友:王植材,于1957年就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放射化学专业。1961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历任讲师、副教授,于1995年晋升为教授。退休后至今任东硕科技高级技术顾问。此稿已经过校友本人确认。

作者:陈耀光,化院广州2队,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11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13年8月30日上午与林杰俊、钟丽绮、罗尔伦等人在中大蒲园区王植材教授家采访了王植材教授。

 

        夏末的清晨,下起了久违的大雨。但再大的雨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这一次我们都破天荒地一大清早出发。尽管带着朦胧的睡意,但雨中前行、漫长的路程再加之对即将来临寻访的期待,我们也不自觉地精神了几分。经过了几分跋涉,总算来到了蒲园区王植材教授的住处。一进门,我们就受到王教授二老的热情招待,看到他们亲切和蔼的微笑,我们一路上的几分艰辛霎时烟消云散。初次见面,王教授亲切、平和的形象就已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了。在接下来的交谈当中,我们感叹于他渊博的知识和思想,更感叹于他那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般的年轻与活力,独具一种非凡的学者风范和气质。

  王植材教授于1957年就读于中山大学化学系放射化学专业,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历任讲师、副教授,95年晋升为教授。尽管期间曾饱受文革十年动荡的影响,但他一直默默地专心于学,孜孜不倦,并最终守得花开见月明。这也为他后来辉煌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高瞻远瞩,筹办应化专业

  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孰轻孰重?这向来都是人们议论的焦点。然而,通过这次与王教授的谈话,我们对此也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大化学院的各专业还普遍停留在基础知识方面,对实际应用还缺乏重视。后来于1985年由化学系提出创办应化专业,并任命王教授为应化专业筹备组组长。1987年应化专业终于挂牌成立并开始招收新生,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倡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所以,王教授乃应化专业的鼻祖之一。此外,王教授还曾是广东省化学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看到如今应化专业的火爆招生以及化学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们都不由得感慨王教授老一辈的远见卓识。另外,王教授还谈到:在当今世界,日本较重视应用,英国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而美国则是二者兼修。虽然这与美国是世界超级强国并无必然关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基础与应用的同等重要,而并不是孰轻孰重的问题。就像陈景润与袁隆平,一个重理论另一个重应用,但二者都凭借其杰出成果而获得国家和人民的认可。总而言之,基础理论知识是基础,应用则是基础的延伸和扩展,二者不分主次,都同等重要。也许正是鉴由如此,王教授还极力推动企业与我们学院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使得书本知识有了应用的扩展,而企业的实际应用有了专业知识的大力支撑。二者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王教授原本在1998年就已退休,但他并没选择就此颐养天年,安心养老,因为他总觉得自己还能再做些什么,为社会再贡献一份光和热。正是如此,退休之后,王教授被化院返聘一年半,给硕士研究生上近代有机合成课。此外,他还应聘为光华科技和东硕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在那里创造了人生的另一辉煌。

  在光华科技东硕研发中心,王教授担任研发小组的龙头人物,主导合成各类新型化合物。在光华的13年中,王教授率领工作小组披荆斩棘,一次又一次取得骄人的成绩。其中,合成了多种新型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原先由外国垄断但又是生产创新产品必不可缺的原料,或是性能优异的新化合物。这极大推动了企业创新产品的发展。此外,十几年来,王教授主持或参与申请的专利多达20项,其中14项已授权,6项正在受理,专利的授权率达100%。还曾于2010年获得广东省专利优秀奖;作为第二完成人,他参与的“高Tg多层板内层棕化液”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二等奖,汕头市科技一等奖。在光华的这些年,王教授正可谓是硕果累累,成就无数。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东硕科技也是从零到有,目前年销售额超过7000万。在国内电子化学品销售产值排行版上,东硕(含光华科技部分)也是后来居上,独占鳌头。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王教授这些年的不断进取和开拓创新。之后,王教授还反复叮嘱我们:东硕能有今天的业绩并不是他一人的功劳,是他们一个团队的辛勤努力而换来的,里面还有众多的得力干将。王教授这种不邀功,不争功的高尚品质以及强烈的团队精神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我们。

生有涯而学无涯

  在了解王教授在东硕所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后,各种钦佩、感叹、羡慕之情油然而生。然而,虽创新这词听起来是如此的轻松自在,但创新之源究竟是什么呢?据王教授介绍:虽他是本科毕业的,但毕业之后从来都没停止求学的脚步,而是抓住各种渠道来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其中他就曾到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学习了10个月,此外还有参加水平较高的中级有机实验研讨班和参与有机化学教材编审会等等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即使是现在他早已年过七旬了,但依然坚持读文献,了解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同时也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为王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活到老,学到老这种执着的求学精神所感动的同时,我们对创新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创新都需有坚实的基础,否则也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另外,科技日新月异,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也才能创新。

感恩母校,寄语后人

  王教授在中大度过了大半辈子,中大也早已就是他的第二家乡了。对于母校的发展状况,他也是一直都在密切关注。他回顾说:“他读书时的中大,建筑挺少,只有零零散散的几栋建筑 。原岭南大学留下的红砖绿瓦古建筑、马丁堂,还有广寒宫都是为数不多的建筑之一。当时的校园人烟稀少、特别宁静。”谈到中大目前的不断发展壮大(总人数已有5万多,且建有4校区),王教授感到特别自豪和激动。他援引了上海某机构对世界大学的排名数据,中国共有八所大学入围前200强,其中中大就是其中之一。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大综合实力的发展得到了普遍认可。在最后的祝福语中,王教授也还特别提到“祝中大未来发展得越来越强大”。老人那份真挚的中大情缘从中可见一斑。

  在最后谈到老人为化院捐款的原因时,王教授表示:“一来是中大早已是他的家,母校建设与他息息相关。当时恰逢化学院装修,急需资金,于是他义不容辞地捐款。此外,他还特别发动东硕的中大校友为母校捐款,为母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二是为了加强企业与学院的联系,进一步推动二者之间的合作。”接下来,老人还表示:只要有需要,今后还会继续为母校捐款的。

  而对于我们这些后一辈,王教授教导道:学习不应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应该是多实践,多做实验。在实验当中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知识面要广泛,不能仅局限于某一专业。譬如,学化学某一专业的应对相关化学专业的知识也应有所了解,方能更好发展、创新。

  美好时光总是瞬时即过,不知不觉当中与王教授的交谈已接近中午。为了不影响老人的正常生活,最终我们依依不舍地与老人道别。正所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感动于老人的亲切与和蔼,感叹于老人“活到老,学到老”的执着与坚持,更钦佩于老人知恩图报、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今后我等必将谨遵老人教诲,争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化学人。也祝王教授今后身体健康,事业继续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