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深情于母校,寄厚望于后辈——访64级校友戴瑞华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戴瑞华  64年入学  69年毕业  中山大学化学系  中山大学高等继续教育学院原院长  已经校友本人确认

作者:刘媛  化工学院广州2  11级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化学专业 

采访时间:201396 

采访地点:中山大学丰盛堂 

采访人:刘舒芹、李庆、刘媛

稿件是否经过本人审阅:是

 

        他,毕业于中山大学,工作于中山大学,退休于中山大学。母校培养了他,他亦倾尽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热血回报母校。在这个阳光明媚的秋日下午,我们有幸能够采访这位见证了中大将近半个世纪的变迁与发展的校友——戴瑞华老师。戴瑞华老师是中山大学化学系64级的本科生,现已近古稀,可他走进会议室时步履是那么的矫健,完全不像一位年近七十的爷爷。

饮水思源,情系母校

  戴瑞华老师出生在广东茂名的一个贫苦小村庄,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也经历过因为贫穷被看不起的日子;而现在,他已是位人人爱戴的已退休的老师、书记、院长,过上了舒适的小康生活。对于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翻天覆地的变化,戴瑞华老师对党,对政府,对学校都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回想到过去贫苦的生活和被人看不起的经历,他激动地对我们说:“中大是母校,中大培养了我,永远不会忘。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依稀记得在那寒冷的冬天学校曾为学生送上的温暖的棉衣,他依稀记得那个吃不饱的年代政府所提供的伙食补贴。

  说到过去的不堪,戴瑞华老师百感交集,他跟我们讲述了他刚来广州时的一段经历。因为当年家乡比较穷,老师买不起鞋穿,常常是光着脚就出门了。那是65年的一天,戴瑞华老师和一位华工的中学同学相约去河北(珠江北面)看望一位已经退休的中学历史老师。像平时出门一样,戴瑞华老师那天依然是光着双脚就出了门。可是非常不巧地,他的老师与別人共住一个套间,别人家厅子里刚刚打扫完卫生,他们便赤脚踏了进去,意外地招来了一顿痛骂。说着说着,戴瑞华老师不禁哽咽起来,可见,这段不堪的经历使65年的这一天成为戴瑞华老师毕生难忘的一天,或许也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一直在默默的激励着老师前进。

  戴瑞华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松树的风格》这本书,可见他很欣赏松树坚韧不拔的品格——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永远浑身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

  为了回报母校多年来对自己的栽培并表达自己对母校深深的感激之情,戴瑞华老师在2012年向学校的发展基金捐助了1万元。他认为这仅仅是一奌奌心意, 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能起带头作用,号召更多的学生心存感恩,所谓” 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以实际行动回报母校。老师表示,其实捐款只是一种被国内外广泛认同和接受的一种回报形式,其实只要有心,只要我们心存母校,回报母校的方式可以去到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在与朋友亲人聊天时多多宣传母校,提高母校的影响力,提高其声誉和地位;我们可以在单位与母校进行科研等项目合作;在可能的情况下接受母校学生到单位实习, 尽量多接受母校的毕业生到单位工作;我们还可以在遇到好老师时,介绍他来母校工作,壮大母校的师资队伍……

  回报母校,回报社会,回报祖国,最重要的还是心。

 

系深情于母校,寄厚望于后辈——访64级校友戴瑞华

戴瑞华老师(右) 采访中

独立精神,敢想敢唱

  戴瑞华老师在中大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中大对他而言亦母亦师亦友亦家。当我们问到他对“中大精神”的体会时,他引用了陈寅恪先生终生恪守的一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学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学习技术的地方,更是培养思维的地方。在大学,我们应该学会怎样去独立地学习,独立地思考,学会渔的技术而非简单地得到鱼。戴瑞华老师认为“独立之精神”在大学精神中处于灵魂地位,一个精神独立的人的思想不会任人摆布,也不会做事随波逐流,而是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有自己坚定的目标,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独立之精神”亦体现出在这个科学技术急速发展的社会极力提倡的创新精神,鼓励大家用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去大胆地深入地思考问题,敢想敢唱。

  在60年代时,中山大学的教学条件远远不能和今天相比。在过去,化学系的实验设备条件比较落后,教学体制和教学方式基本仿照前苏联模式;过去那个年代,学校只有少数老师具有博士学位,而现在学校中几乎没有老师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了。因此,戴瑞华老师希望我们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在如此完备的教学条件下学有所成。虽然当时学校中教学设施设备较为落后,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但那时候大学实行五年制,最后一学年是生产实习和做毕业论文,学生们会到工厂一线实习,和工人一起上下班,借此来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在当时,大学生毕业后都能分配到工作,所以工作基本上都是专业对口,中山大学化学系的学生很多都被分配到了科研单位。对于现在社会中许多大学生最后的工作都与所学专业无关的现象,戴瑞华老师表示,专业对不对口其实不是那么的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兴趣是什麽,想走怎样的路,想朝哪个方向发展,想过怎样的生活。在找工作时,我们不能单一地去看自己在这个岗位上能赚多少,而是应该认真思考下在这个岗位上自己的发展上升空间有多大,是否利于自己目标的实现。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独立之精神”,切忌见一步走一步,随波逐流。

  在我们的采访即将结束时,戴瑞华老师和我们分享了近期朋友寄来的一封邮件中的内容——《北大老师送给学生的十句话》。老师将这篇小文章一字一句仔仔细细地念给我们听,希望我们也铭记这十句话,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第一句话: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运动场,一个是图书馆。到运动场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地“充电”、“放电”、“蓄电”。

  第二句话:培养两种“功夫”:一种是本分,一种是本事。做人需本分,做事靠本事。“两本”起家靠得住。

  第三句话:乐于吃“两样东西”:一个是吃亏,一个是吃苦。做人不怕吃亏,做事不怕吃苦。吃亏是福,吃苦也是福。

  第四句话:具备“两种力量”:一种是思想的力量,一种是利剑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往往战胜利剑的力量。这是拿破仑的名言。一个人的思想走多远,它就有可能走多远。当然,利剑即能力也很重要。

  第五句话:追求两个一致:一个是兴趣与事业一致,一个是爱情与婚姻一致。兴趣与事业一致,就能使你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恩格斯说,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也不会是牢固的婚姻。

  第六句话:插上两个“翅膀”:一个叫理想,一个叫毅力。如果一个人有了这两个“翅膀”,他就能飞得高,飞得远。

  第七句话:构建两个“支柱”:一个是科学,一个是人文。这是大科学家钱学森反复强调的。一个大写的“人”,必须有科学和人文这两个支柱来支撑。

  第八句话:配备俩个“保健医生”:一个叫运动,一个是乐观。运动使你身体健康,乐观使你心理健康。

  第九句话:记住两个“秘诀”:一个是健康的秘诀在早上,一个是成功的秘诀在晚上。黎明即起,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争取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必要时晚上还要加班加点,用来读书、思考、写作。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

  第十句话:追求两个“极致”:一个是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一个是把自己的健康寿命延长到极致。

  在戴瑞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党,对国家,对学校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也看到了他对晚辈们给予的重重厚望。我们将永远记得戴瑞华老师和蔼的面庞,健硕的背影,热情的握手,和他反复强调的“独立之精神”。 

系深情于母校,寄厚望于后辈——访64级校友戴瑞华

戴瑞华老师(左二)  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