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雅可比·亨利克·范霍夫是荷兰物理化学家。1852年8月30日出生。这个医学博士的儿子,从小聪明过人,在中学时代,就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他父亲对儿子肯钻好学的精神十分赞赏,于是把自己原来的一间医疗室让给了儿子。范霍夫有了自己这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干得十分起劲。想不到少年时代的这种爱好,注定了他后来成为化学家的命运。

  1872年,范霍夫大学毕业,为了从事化学研究,他来到柏林拜著名化学家凯库勒为师。次年凯库勒又推荐他去巴黎医学院的武兹实验室。在著名化学家武兹的指导下,范霍夫得到了进一步的深造,为他后来创立立体化学学科奠定了基础。

  1875年,范霍夫发表了《空间化学》一文。首次提出了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新概念,并用他所提出的“正四面体模型”解释了旋光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子的空间结构假说的诞生,立刻在整个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然而在当时,许多人还不了解新学说的真正含义,他们甚至激烈反对范霍夫的观点。德国莱比锡的赫尔曼·柯尔贝教授写文章尖锐地讽刺他的学说,而菲谛格等人则断言范霍夫的假说与物理定律不相容。但往后的实践证明,范霍夫的假说成了立体化学诞生的标志。

  正如范霍夫在创建立体化学时的遭遇一样,物理化学的诞生也遇到了不少挫折。瑞典有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名叫斯特万·阿伦尼乌斯。他根据自己对溶液导电性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溶液的电离假说。但这一新理论立即遭到国内不少学者的强烈反对。为了寻求理解与支持,阿伦尼乌斯把自己的论文寄给范霍夫请求指正。想不到身处异国的范霍夫一口气读完了论文后,不仅马上领会了阿伦尼乌斯的基本观点,并由此受到了极大启迪。他的脑子豁然开朗:对,电离作用!这正是电解质溶液i≥1(PV=iRT;P是溶液的渗透压,V是其体积;R是渗透压常数,T是溶液的绝对温度)的原因。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论文并告诉了阿伦尼乌斯,表示完全赞同电离学说。

  毕生从事有机立体化学与物理化学的广泛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在化学上的这些开创性贡献当然与他自幼热爱化学和在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广博知识素养分不开。注意哲学修养、不断探求科学方法更使他具有非凡的创造想像力,小时候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后来变成了他取得各项成果的基础。善于巧妙地运用数学方法去整理实验结果,注意用类比等逻辑推理从数学方程式里面推导出一些理论上的新绪论,这是他创立物理化学新学科的重要方法。而在立体化学创立过程中,他总是站在哲学的高度去把握问题的精髓,胜人一筹。

  1911年3月1日,年仅59岁的范霍夫不幸早逝。一颗科学巨星的陨落,震惊了世界化学界。荷兰人民为了永远地怀念他,范霍夫的遗体火化后,人们将他的骨灰安放在柏林达莱姆公墓,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