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载峥嵘岁月,古稀年再聚母校——访化学学院五七届校友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金秋时节,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57届校友一行二十余人满怀对母校的深情,对同学师长情谊的眷恋,回到了50年前学习生活的母校。岁月流逝,当年的莘莘学子,如今已是两鬓添霜,年过古稀。毕业至今,他们亲身经历了50年来我国化工、石油、材料以及其他行业每一次改革与发展,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一生。112日晚上830分,带着崇敬的心情,化学院宣传小组记者一行4人,来到荣光堂,采访了6位校友代表。

 

采访期间老前辈们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记者如沐春风,不知不觉中忘掉了原有的紧张,兴致勃勃的分享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感受化学人的风采。

 

英柏宁教授是当年留校的学子之一,也是本次57届校友聚会的联系人。我们正是通过他采访到了这几位老校友。半个世纪的岁月中,英老师为中大化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见证了中大的变迁。对我们中大化学院培养的学生,英老师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面对这个信息时代,英老师说:研究生们一定注意学习方法,不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更要从问题解决的思路入手,别人是如何思考?出发点在那里?英老师对化学院这些年的发展和取得的成果感慨很深,现在学院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越来越好,与当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比如说现在学生们做实验都是自己操作300MHz的核磁共振,而他们当年全校才只有60MHz的。作为奋斗了半个世纪的化学人,英老师说化学是大为可为的事业,同时对我们谆谆告诫:一要扎实基础,二要掌握好电脑这个科研工具,三要精通英语,勤于查阅文献。最后英老师送上六个字作为采访的总结也算是对我们的勉励:基础、刻苦、创新!

 

詹永厚,曾就读湘潭一中的老学长神采奕奕,谈笑间显得容光焕发。毕业之初,学习高分子专业的他,被分配从事石油炼制工作。起初在大连研究人造油,后来由于工作需要,调至中石化茂名分公司从事石油化工研究。老前辈虽然退休多年,但说起炼油来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显示非凡的学术造诣。老人家对母校充满了深情,谈到故时的一草一木,历历在目。采访结束之后,已是晚上十点半,詹老师还要走出来散步,对中大的留恋可见一斑。说起日新月异的中大,詹老师充满了自豪之情。同时也指出,面对日异激烈的竞争,我们本科生、研究生从今天开始,直面竞争;要敢闯,勇拼,亮出“八十后”的风采,最后勉励我们:“你们就是八、九点钟的太阳。”

 

关允璧,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是今晚6位校友代表中唯一的女性,同时她被同学们称为“女强人”和“才女”。毕业后和同班数名同学一起,分配到远离广州的沈阳东北化工研究院,她回忆当时那里的情况是“保证工作条件,不保证生活条件”。在东北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她一干就是10年。之后由于备战转至四川,又过了四年,才重回广东家乡,调任茂名。退休前她任职中石化茂名石化研究院院长。作为女性,她工作在化工科研领域,异常艰辛,可是她却从不在困难前低头,更是发挥自己俄语和英语功底好的优势,承担了单位中很大一部分翻译工作。谈起这次回来的感受,她脸上展现欣慰的微笑,说现在年轻人一定要珍惜这么优越的条件,要重视创新精神,知识面要宽,同时也要专。

 

钟志锵是一位健谈的老人,学识广博,修养良好。老师毕业后留校,64年出国深造,曾参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他的事业生涯涉及我国能源电力系统的各个方面,退休前任职于南方电网公司。谈起这半个世纪的生活和工作,他感慨良多:我们“化学人”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力争让这基础知识和所从事的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化学人尤其要关注的是全球即将面临的能源问题,包括固定能源和移动能源两大方面。他很肯定所谓“80后”的实力,肯定我们一定是“大有可为”的一代,要力争做各行各业的精英。立志更新,更高,更快。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学历是很重要的,但是个人奋斗和思想更为重要。“有些事,不能因为自己是大学生就不肯做,不愿做,这种心态是很不对的!要锻炼动手能力,特别是男生,什么都要自己动手,去尝试!”在采访的最后,他笑着说,“四十岁前,都是该奋斗的年龄。”

刘棣生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厚厚的镜片后面藏着的一位睿智学者。退休前为深圳某化工公司老总的他,已在商海拼搏了十四年,然而在这之前,他兢兢业业在多方面共做了二十七年化学研究工作。他毕业后在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过一段时间,曾参与国家“六五”建设。最令记者感兴趣的是,老师曾从事过第一批火箭推进剂的研制工作,在他身上,我们深深感触到中国当代科技发展史的触手可及。谈到五十年前学生时代感受,他说毕业后所用的知识与大学阶段所得是完全不同的,但在校生一定要加强的是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快速的解决工作科研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五十年变迁,中大环境越来越好,老师很欣慰于我们现在良好的学习条件,他勉励我们要刻苦学习,掌握好基本功,培养能适应任何环境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莫定江老师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后进驻大庆,属于第一代“大庆人”。而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年长,长期的工作热情反而让他显得年轻还朝气未减,就是眼前的这位老人见证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为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老前辈,他对学习高分子的同学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认为当前石油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原油产收率问题。一个油田若是能将产收率从30%提高至60%,那相当于另外又发现了一个等大的油田,这样所产生的效益是惊人的。年轻人要学会将视野打开,学会关注你所在的领域最大的问题。他鼓舞我们说:“年轻人,总是一代比一代强的。”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到了晚上十点半,本来计划一个小时的采访竟聊了整整两个钟头,为了不打扰老前辈们休息,记者起身告辞,通过这次跟有限的几位老校友的接触,我们感到获益良多,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国家发展的深深责任感和对母校拳拳的眷恋之情,看到了老一辈的学长对我们这一代的殷殷期望,亲身感受了我们化学人的风采。

(化学院宣传小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