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载峥嵘岁月,古稀年再聚母校——访化学学院五七届校友
金秋时节,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57届校友一行二十余人满怀对母校的深情,对同学师长情谊的眷恋,回到了50年前学习生活的母校。岁月流逝,当年的莘莘学子,如今已是两鬓添霜,年过古稀。毕业至今,他们亲身经历了50年来我国化工、石油、材料以及其他行业每一次改革与发展,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一生。11月2日晚上8点30分,带着崇敬的心情,化学院宣传小组记者一行4人,来到荣光堂,采访了6位校友代表。
采访期间老前辈们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记者如沐春风,不知不觉中忘掉了原有的紧张,兴致勃勃的分享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感受化学人的风采。
英柏宁教授是当年留校的学子之一,也是本次57届校友聚会的联系人。我们正是通过他采访到了这几位老校友。半个世纪的岁月中,英老师为中大化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见证了中大的变迁。对我们中大化学院培养的学生,英老师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面对这个信息时代,英老师说:研究生们一定注意学习方法,不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更要从问题解决的思路入手,别人是如何思考?出发点在那里?英老师对化学院这些年的发展和取得的成果感慨很深,现在学院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越来越好,与当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比如说现在学生们做实验都是自己操作300MHz的核磁共振,而他们当年全校才只有60MHz的。作为奋斗了半个世纪的化学人,英老师说化学是大为可为的事业,同时对我们谆谆告诫:一要扎实基础,二要掌握好电脑这个科研工具,三要精通英语,勤于查阅文献。最后英老师送上六个字作为采访的总结也算是对我们的勉励:基础、刻苦、创新!
詹永厚,曾就读湘潭一中的老学长神采奕奕,谈笑间显得容光焕发。毕业之初,学习高分子专业的他,被分配从事石油炼制工作。起初在大连研究人造油,后来由于工作需要,调至中石化茂名分公司从事石油化工研究。老前辈虽然退休多年,但说起炼油来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显示非凡的学术造诣。老人家对母校充满了深情,谈到故时的一草一木,历历在目。采访结束之后,已是晚上十点半,詹老师还要走出来散步,对中大的留恋可见一斑。说起日新月异的中大,詹老师充满了自豪之情。同时也指出,面对日异激烈的竞争,我们本科生、研究生从今天开始,直面竞争;要敢闯,勇拼,亮出“八十后”的风采,最后勉励我们:“你们就是八、九点钟的太阳。”
关允璧,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是今晚6位校友代表中唯一的女性,同时她被同学们称为“女强人”和“才女”。毕业后和同班数名同学一起,分配到远离广州的沈阳东北化工研究院,她回忆当时那里的情况是“保证工作条件,不保证生活条件”。在东北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她一干就是10年。之后由于备战转至四川,又过了四年,才重回广东家乡,调任茂名。退休前她任职中石化茂名石化研究院院长。作为女性,她工作在化工科研领域,异常艰辛,可是她却从不在困难前低头,更是发挥自己俄语和英语功底好的优势,承担了单位中很大一部分翻译工作。谈起这次回来的感受,她脸上展现欣慰的微笑,说现在年轻人一定要珍惜这么优越的条件,要重视创新精神,知识面要宽,同时也要专。
钟志锵是一位健谈的老人,学识广博,修养良好。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到了晚上十点半,本来计划一个小时的采访竟聊了整整两个钟头,为了不打扰老前辈们休息,记者起身告辞,通过这次跟有限的几位老校友的接触,我们感到获益良多,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国家发展的深深责任感和对母校拳拳的眷恋之情,看到了老一辈的学长对我们这一代的殷殷期望,亲身感受了我们化学人的风采。
(化学院宣传小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