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助我飞:一路相伴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良师助我飞:一路相伴

中山大学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系列报道之三

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孔晓慧老师承诺:“绝不放弃一位同学!”

“我深信能考进中大的每位同学都是很棒的,我不会放弃一位同学。”——孔晓慧老师

孔晓慧老师,与中大许多做学生工作的老师一样,身上散发着一种亲切、细腻的气质。熟识的人都说,她是个“热心肠”,适合做学生工作。不过,这热心肠后面,藏着一种更深厚的力量:对学生最质朴的爱,和由此引发的对工作孜孜不倦的探索、追求。就是这种力量,使她在负责学生就业工作中,立下了这样的承诺:“我深信能考进中大的每位同学都是很棒的,我不会放弃一位同学。”
 
稳扎稳打:搭建科研平台
在孔老师的眼中,学生没有“好”、“差”之分,只有不同特点、不同兴趣、不同选择的区别,她支持同学们有不同的选择并鼓励他们根据不同的选择来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她强调说,化院的每一位教授、老师,都将黄达人校长“善待学生”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的始终。因此,他们一直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创造机遇。

化学专业作为基础学科,进一步科研、深造的需求相对较大。为了使学生早日进实验室,二年级暑假学生回迁时,孔老师和同事们通过电子邮件收集各位教授老师的科研需求(包括研究方向、学生素质具体要求等),并及时把这些信息及时公开给回迁的同学们。这样,增加了导师和学生们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双向选择。学生们不仅提升了专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得以近距离感受导师工作态度和人格魅力,从耳濡目染中受到激励。而针对高年级学生,老师们利用学校和学院的一些激励机制,如创新基金和科研项目等,尽量帮助同学们积累科研经验,为进一步深造、“推免”等打下基础。

“推免”工作一直是孔老师工作的一个重点。她和同事们别具一格地建设了“历年推免同学(含校内外)的信息库”,让已在外校或科研院所的同学为准备推免的同学提供及时、准确的所在学校的招生信息和辅导。据孔老师介绍,今年的升学人数创历史新高,共有163人出国、推免或考研成功,占学院毕业人数的40.9%。这其中,有去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知名高校。这样,既培养了科研人才,也大大缓解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就业压力。
 
探索:企业家名誉导师制度
为了培养出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化院老师们一直积极探寻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企业家名誉导师制度”的建立,就是其中卓有成效的探索。

2007年,化学院聘请十二名在社会上有突出贡献的知名企业家担任高年级本科生的名誉导师,根据专业,每班配备一位相应领域的企业家导师。名誉导师制度建立后,各位企业家导师与相应班级同学不定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交流,包括邀请导师到学院讲座,或同学们到企业参观、访问、实习等。孔老师介绍说,作为课堂教育向社会的延伸,这一制度为同学们更好地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和学习平台。通过与企业家的亲密接触,同学们还尝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甜头,一名企业老总表示,今年打算只招中大学生。 

奇招:春节贺卡荐英才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作为基础性学科的化学专业的学生,就业相对更加困难。今年春节,孔老师和同事们将以往曾来学院招聘的三百多家企业资料一一整理出来,给每家企业都发送了情谊浓浓的新春贺卡,随卡附上的,是化学院毕业班同学们的资料、信息,并邀请他们亲自来学院跟同学互动。

孔老师骄傲的说,虽然学院从来不做大型招聘会,但是,每年老师们是一家一家地接待企业的。也许一家企业从宣讲、座谈到笔试、面试,要让老师们忙上一天,但是这样能够为企业和学生提供深入沟通的机会,所以他们坚持了下来。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每一次招聘,实际上成了学生们一堂堂生动的就业指导课。从去年9月至今,化学院已接待招聘单位近百家。
 
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
最后,孔老师特别谈起国家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她认为,大学生能够将个人前途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更能发挥所学,体现自身价值。而目前这一政策越来越完善,针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到西部去、到基层去,也是值得一试的就业选择。自从政策出台,她通过召开班级座谈会、党支部会议等形式,认真向同学们宣传国家这一政策,也收到了很好的回应。近几年来,我校到基层到西部服务项目、研究生支教项目中,都有化学院同学的身影。今年的报名还未截止,已经有同学来填申请表。、

去年,一位家境贫寒的学生就业后,虽然还要负责弟妹的学费,但他毅然拿出第一个月的工资交到孔老师手上,诚恳地说:“我是因‘绿色通道’才得以入学的,是学校和学院老师的帮助,让我圆了大学梦。我要设立一个基金,尽力帮助家庭贫困的新生。”学生的这份心意让孔晓慧老师动容,也成为她工作最大的动力。她说:“能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点帮助,我和同事们享受到了学生工作的快乐和魅力。多年后,每当学生取得一点成就回来与我分享,并尽力回馈社会和母校,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校新闻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