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做学问-——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教授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2010年1月8日晚7点30分,由化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科教人生系列讲座之“做人,做事,做学问——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教授”在丰盛堂A101讲学厅准时开始,到场的嘉宾有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孔晓慧老师,观众有化学院及部分其它院系学生近400人。当陈小明老师走进讲学厅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为他在新年伊始给学生带来知识和精神的盛宴表示真挚的感激。

1. 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遇到困难不退缩,将会越来越好。

  1992年陈小明老师博士毕业回到母校中山大学,当时实验条件差,仪器少,但这些困难并没有什么,都是可以克服的。从基础做起,多看文献,了解和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靠借用其他单位的仪器,靠借钱买PC,陈老师发表了第一篇在Inorganic Chemistry杂志上的论文。陈老师希望大家无论是在求学过程中,还是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都要学会坚持,遇到困难不退缩。

2. 多想,多思考,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往前走一步,会有很多惊喜。

  陈小明老师从自己课题组的故事出发,讲述了他们曾经做的一个研究。从发现一个新产物,到研究它的反应过程和机理及进行结构调控,整个系统的工作共花了6年时间,从中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他表示做科研工作要多想,多思考,因为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往前走一步,也许会有很多惊喜;并强调严谨的科学态度是不必可少的。做化学不同于工程,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化学反应千变万化,要仔细观察反应的每一个过程,有新发现时要严密论证观察是否准确无误,确保反应的可重复性,然后才能下结论。

3. 不想超过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想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陈小明老师从1996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培养了很多的优秀学生。谈及学生时,陈老师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欣慰。在他培养的学生中,有3名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名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还有5名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尽管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背景都不相同,但陈老师都严格要求,精心培养。他表示人千万不能自卑,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如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那将成为废人。不想超过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想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他说,“我很骄傲能够有那么多的优秀学生,不是因为他们有辉煌的背景,而是因为他们踏实做事的精神。”

4. 科研所需的素质:兴趣与信心+工作能力+团队精神。

  对于如何做好科研,陈小明老师表示首先科研是项长期性的工作,天上不会掉下馅饼,要坐得住冷板凳,坐不住,安静不下来的人往往不会做出深层次的研究成果。其次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需要勤学苦练。再次需要浓厚的兴趣,这点是极端重要的。科研工作者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和诱惑,要保持长久不衰的动力,就需要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信心。陈老师说,“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面从来没有什么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那崎岖小路攀登并不畏艰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以兴趣与信心+工作能力+团队精神是科研所必需的素质。”

5. 展望未来,机会与压力并存,要保持信心并努力更努力。

  过去十年,我们国家在基础科学研究上的进步巨大,变化令人震撼。在国际最有影响的JACS上发表的文章数从20年前的每年一两篇,发展到现在的每年近200篇、在国际上排名第四位,这些数据非常可喜。陈小明老师表示科学研究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机会与压力并存,我们要保持信心并努力更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大的进步。陈老师希望在座的学生能够勇于肩负这份责任,有坚毅、自信、勤奋的科学精神,推动中国的科技发展。

  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陈小明老师一直都强调踏实,正如他自己,大家喜欢用“低调”来形容他,因为他总是那么的普实、简朴,踏踏实实做事,肩负着一名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责任。现场采访了陈老师课题组的在读博士生章跃标,他说,“陈老师是一位严谨、勤奋的优秀学者,也是一位为学生呕心沥血的老师,为学生指导修改论文非常细心和严谨,有时甚至修改上十次,因为他希望学生能从中学到东西,每次都有不同的进步。”

  历时两个半小时的讲座,现场气氛和谐融洽,陈小明老师用生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他求学、科研、工作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让大家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启发。

做人,做事,做学问-——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教授


 

做人,做事,做学问-——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教授



 

做人,做事,做学问-——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