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兰荪院士受聘为我院兼职教授并作报告
7月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厦门大学纳米科技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兰荪教授受聘为我院兼职教授。中山大学黄达人校长亲临丰盛堂,在陈小明院士、毛宗万院长的陪同下,与郑兰荪院士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聘任仪式由毛宗万院长主持,化学院老师和学生100余人参加了聘任仪式及报告会。
受聘仪式上,黄校长对郑兰荪院士受聘为兼职教授表示热烈欢迎并为郑兰荪院士颁发了聘书。郑兰荪院士表示十分愿意为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学术科技、人才培养做贡献,促进双方更深入的交流和合作。陈小明院士代表学院向郑兰荪院士赠送纪念品。
随后,郑兰荪院士用清晰的逻辑、流畅的语言、生动的讲解,向在座的老师和学生们作了题为《物质结构与原子团簇》的学术报告。
郑兰荪院士是首批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CGP项目)研究生,曾在美国Rice大学参与了原子团簇科学的开拓性研究。学成归国后,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以激光产生和研究原子团簇的工作,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并得到国际同行重视的原子团簇科学研究基地,为推动这一前沿学科在国内的开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例如像铜、铁等金属,像以离子键构成的离子晶体以及以特殊共价键构成的原子晶体从严格意义上说都不是以简单的分子所构成的物质,郑兰荪院士称之为“非分子物质”,这种非分子物质形成过程中的中间形态构成就是原子团簇,原子团簇在结构上的多样性使其在纳米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指导作用。其中典型的就是足球烯,也就是C60。郑兰荪院士工作的杰出之处在于合成了C50Cl10,打破了从前科研中一个传统的观念:稳定的富勒烯的碳原子数最少是60,小于60是不稳定的。他的工作为小富勒烯的宏观量合成开辟了道路。
郑兰荪院士还介绍了类富勒烯金属团簇的制备。通过对这些物质的质谱数据分析,发现并总结了这类原子团簇的统计分布规律,揭示团簇构型间的转化,将团簇统计分布与其形成动力学关联起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反映团簇形成机理的动力学方程,求解了任意两种多边形形成的凸多边形中面的数目的分布函数。
最后,郑兰荪院士还谈了一下团簇材料的应用,比如近年来热门研究的Mofs材料等。即用各种方法把原子或者原子团迁移到骨架之中,使之得到新的可以控制的材料。
会后不少同学还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和郑兰荪院士展开了热烈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