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历史 砥砺前行 ——记化学学院青马班(学生骨干培训班)历史文化参观学习活动
全国两会闭幕不久,共青团中央针对党领导的青少年群众组织发出了全面改革的“动员令”,明确指出现存的“联谊交流活动多,思想引领和行动引领的活动少”这一突出问题。为深入贯彻共青团改革精神,发挥我院骨干班思想引领、模范表率的作用,提升学生骨干的思想素质,4月9日下午,化学学院骨干班的同学们先后去往团一大广场、团史馆、南越王墓博物馆。重温历史记忆,砥砺前行之路。
活动前,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团一大志愿者驿站的站长甘老师为我们带路。他站在烈日下,满怀崇敬地向我们讲述着共青团的历史,数家珍般向大家介绍广场的设计细节:从团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讲到今天,从团的三个名字讲到团史资料流失的痛心;雕塑总高9.9米,象征五四精神长长久久;雕塑主体下方是五层四级的主舞台,该舞台总进深5.4米、每级台阶进深0.54米,三个“五四”充分缅怀百年前那些青年的情怀;总高约0.61米,寓意共青团带领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在“五四精神”指引下为祖国的富强不懈奋斗。

图1:同学们认真听甘老师讲解
随后同学们来到团一大广场志愿者驿站,看到许多像甘老师一样满头华发却精神矍铄的老人们,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退休老团干,依然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能量。
甘老师还热心地找到了文化局的郭老师带领大家参观团史馆。一份份安放在有机玻璃下的珍贵材料,一张张彩印在展板上的,去已经年却永远年轻的面孔;团一大的签到表,近百年来团员证的改变;1919年五月血雨腥风,最后一个单元却神采飞扬地写着“我的青春我的团”……历史是淘洗也是沉淀,那些难能可贵的瞬间,如今看来依然熠熠生辉。

图2:团史馆前合照
活动的最后一站是承载中国两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印记的南越王墓博物馆。讲解员用生动的语言从墓室方位、家族身份地位、出土文物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穿过一间间陈放各类文物的展览厅,瞻仰着历经风雨却依旧挺立的炮台,同学们仿佛看见一幅幅南越国社会庄重而不沉闷的历史画卷。这个遥远而绚丽的王朝,从岁月深处翩然而来,向我们诉说着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

图3:南越王墓前合照
今天的参观学习也带给大家良多启发,下面我们就听听学员们怎么说:
刘煜康:
当时选择加入共青团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很多,但是只是还看到身边优秀的同学都在申请,团员已经成了优秀的象征,所以自己也申请加入了。但是自从自己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以后,才开始认识到共青团员身份的责任与义务。从共青团的发展历史来看,从当时最初的一个省一个支部到现在的一个班级一个支部,确实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迅速扩大的后果,那就是发展的团员对共青团的历史和共青团员身份的责任和义务都不够了解,也缺乏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也是目前的弊端所在。
刘帅:
我认识到,拜访红色建筑,参观人文景点对我们团员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想有所创新,必须对我们的过去有着清醒的认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易世忠:
令我比较感慨的是那些团一大广场的志愿者们。他们本已经退休,已经没有什么义务帮我们解说,但他们不辞辛苦,冒着炎热,为我们讲解共青团员的一大的历史。我深受感动。在这里为他们鞠一个躬,表示对他们的感谢。
宋音漫:
团史馆内展出的详细史料生动的将那个风云时代共青团的坎坷发展体现出来,文人执墨、政客从戎,用一腔饱满的爱国热血将那段慷慨激昂的岁月深深铭刻于历史长碑之上。
黄聪聪:
门口的两座纪念碑就吸引了我的注意,仔细一瞧还有碑文,出于好奇,我就索性阅读了一下,结果发现两座碑不大简单:一座是为了纪念廖仲恺被刺,一座是纪念工农运动中牺牲的工人农民。岁月的洗礼已经使刻字的颜料褪去,但其中的激昂意气,郁郁不平之意在此情此境之下仍然在我心中激荡。“今虽死者不能复生,而我后死者必为其复仇”一句,自有一番侠义之气荡气回肠。帝国主义、军阀买办的打压不能消磨斗士们的锐气,只能更加坚定人民坚决反抗的决心。读到这里,我也深受感染,对那个乱世中的先驱们的死而后己的牺牲精神感到敬佩。
伍春林:
无论是辉煌的历史还是屈辱的历史,都是我们人类最好的参考资料,只有搞明白了历史,我们才会不重蹈覆辙,才会强国富民,做到真正的强大。
夏小雨:
听讲解员给我们讲述墓主人的墓穴分布,并一一讲述墓里出土文物的用途和历史,让我不禁感叹那些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我们的民族如此伟大,我们的复兴定是必然。尽管会对以前的殉葬制度感到一丝痛惜,但更多的是对我们现在国家的法律制度的感恩,感谢祖国,让我们享受和平安康的生活!
重温历史,砥砺前行。无论是近百年的团史,还是已经历经千年的南越王墓,那些过往的时刻都因为绽放而被定格,被念念不忘,在今日仍能唤起回响。所谓“名垂青史”的意义,亦是使“后来者”能“有感于斯”,生发前行的动力。而如何能让今日被铭记,是我们今日之人该思量的;如何能让这个时代闪光,要靠我们今日之青年的努力了。
如何努力?正如我们常常强调的“要利用骨干班在学院或学校中树立典型,助力先进思想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辐射圈”,学生骨干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在此将“满天星”汇成“一团火”,正是我们打造骨干班的初衷。
愿这团火能引燃更多年轻的心,愿这团火能照亮更广阔的天地。

图4:学员们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