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网络优势,拓宽工作思路 -- 化学学院学生工作网络化取得新成果
《中山大学校报》第18期(2002年7月4日 )报道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校园里的普及,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抓住机遇,发挥网络优势,拓宽工作思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化学院在完善已有的学生管理软件的基础上,又利用网络互动优势,扬长避短,发展与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相适应的高校德育的新途径和新方式,打破时空限制,将网络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有效地提高了德育的效果。
他们利用网络互动优势和丰富资源作为党团建设的有力补充,将思想教育工作由灌输式为主转向启发式和参与式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网上开展具有导向性的思想教育活动新形式。如结合时事在院团委、团总支主页上开展了一系列“纪念建团八十周年”活动,“共青团网上知识竞赛 ”运用网络特有的点击、 注册、登陆、验证身份、网上答题、点击提交试卷等方式,既达到了普通竞赛形式的效果,又简化参与手续、扩大了参与面,节约了人力物力;又如根据思想导向和当前学生思想动向精选各期主题而开办的“主题论坛——网上团日”活动,引导学生以基层支部为单位在讨论社区围绕“诚信”等主题展开讨论,德育教师及时监控,对个别消极思想加以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辨别是非,在比较中选择正确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灌输教育方式为主引起的学生逆反心理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支部网络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同样丰富了基层支部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强化了共青团意,识增强了支部凝聚力。
二是增大网络信息中具有德育功能的信息比重。网络必将成为思想意识形态交锋的战场,只有让大量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信息占领网上阵地,围绕在学生周围,才能有效地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在学院各级党团组织主页上开辟了 “ 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党建论坛”等一系列思想理论交流学习之窗,给学生提供理论学习素材的同时为他们更好地研究吸收相互交流开辟了广阔便利的渠道。“化学院2000级研究生党支部主页”建成后,一些理论水平较高的学生原创作品逐步登上党建网上论坛,从而使网络党建理论层次得以提高。三是将征文、团讯、院刊等逐步转向网络。
目前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校区之间交通成本不菲,如果依然沿用过去的纸上刊物,按照人数大量印刷、运输、派发,那么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将不少。如何既达到办刊物的目的, 又节省成本呢? 利用网络建立电子刊物不失为好方法。近两年, 化学院在各级各类主页上开辟了与之相关的征文比赛和展现学生原创作品的“精品荟萃”栏目,如“我看中大精神”征文比赛获奖文章、各类有关生活、情感、艺术等文章分别上网展示,并开辟了院刊《键》主页,让学生通过网络及时有效地共享资源。其次,利用网络互动优势,加强南校区与珠海校区思想学术交流。
化学院适应当前网络建设势在必行的要求,在网络硬件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使服务器及时升级扩容,为开辟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讨论社区提供了方便,为珠海校区新生向南校区高年级学生借鉴经验及向任课教师寻求学习问题的帮助搭起了桥梁。化学院主要开辟了以下几类讨论社区:
1、 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学术信息园地,如“化学天地”板块,重点为学生提供专业最新科技动态、专业知识应用热点、专业知识历史借鉴等资料,包括“前沿动态、化学史话、绿色化学、经验点滴”等栏目,汇集了化学软件、多媒体制作经验,化学理论学习、实验操作技巧等各方面介绍。
2、 便于师生交流的板块,如“师生园地”,包括“ 排忧解难”、“考试信息”等栏目,扫除了师生跨校区答疑不便的障碍,增加了师生间交流的机会。
3、 汇集热点资讯的板块,如“外语园地”、“IT时代”等栏目,汇集了各类外语考试的最新消息、学生学习外语、网页制作、电脑技术的经验体会。
4、 正在建设中的还有邀请在国内外其他研究部门深造的系友共同交流的“聊天室”和各级学生干部拥有权限进入的“网上会议室”,这些新交流区的建成,将为本学院学生开阔视野和提高学生干部责任感创造良好条件。再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一方面加速学生管理工作现代化进程,一方面推动学风建设。一方面,化学院在我校最早开始编辑使用学生管理软件,包括学生信息数据库、学生奖贷学金数据库、贫困学生数据库等。珠海校区建成后,学生管理软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实现两校区学生工作部门之间快捷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教育管理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在教育管理、教务、后勤等方面进行沟通协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积极利用网络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调研,加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化学院积极鼓励有网络技术特长的学生加入到学院主页建设队伍中来,并且支持学生创建有意义的各类主页。
目前,化学院许多班级、宿舍和个人都建立了代表自己形象的主页,00级商检专业还举办了全班参与的个人主页展。网络信息时代要求大学生必须掌握好这方面的知识,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在鼓励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加强引导,让学生获得网络知识的同时,不玩物丧志,让网络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拓展学生视野的工具。 (通讯员 郭 燕)(《中山大学校报》第18期,2002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