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1-03-20

一、简表

实验室名称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据实增删)

研究方向1

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

研究方向2

稀土光电材料合成及其应用

研究方向3

配合物合成化学与晶体工程

研究方向4

配合物结构化学与理论化学

实验室

主任

姓名

童明良

研究方向

无机化学

出生日期

1967.7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20.11

实验室

副主任

姓名

潘梅

研究方向

物理化学

出生日期

1976.6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20.11

姓名

谭彩萍

研究方向

无机化学

出生日期

1981.3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20.11

学术

委员会主任

姓名

郑兰荪

研究方向

无机化学

出生日期

1954.10

职称

院士

任职时间

2020.11

研究水平与贡献

论文与专著

发表论文

SCI

198篇

EI

163篇

科技专著

国内出版

0部

国外出版

0部

奖励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0项 

二等奖

0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0项 

二等奖

0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0项 

二等奖

0项 

省、部级科技奖励

一等奖

2项 

二等奖

0项 

项目到账

 总经费

3513.55万元

纵向经费

3513.55万元

横向经费

0万元

发明专利与

成果转化

发明专利

申请数

18项

授权数

10项

成果转化

转化数

1项

转化总经费

450万元

标准与规范

国家标准

0项

行业/地方标准

0项

研究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

实验室固定人员

42人 

实验室流动人员

17人 

院士

1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8人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4人 

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

11人

其他国家、省部级

人才计划

5人 

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2个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0个

国际学术

机构任职

(据实增删)

姓名

任职机构或组织

职务

苏成勇

Inorg. Chem. Commun. (Elsevier)

亚太地区主编

陈小明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客座编辑

陈小明

《化学学报》

副主编

陈小明

ACS Central Science

创刊顾问

张杰鹏

Cryst. Growth Des.(ACS)(晶体生长与设计)

专题编辑

苏成勇

Comments on Inorganic Chemistry,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编辑顾问

苏成勇

IUCrJ

Co-editor

苏成勇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dvisory Board

顾问

潘梅

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编辑

潘梅

Cyrstals

客座编辑

童明良

英国皇家化学会

会士

访问学者

国内

0人

国外

0人

博士后

本年度进站博士后

9人

本年度出站博士后

1人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依托学科

(据实增删)

学科1

化学

学科2

 

学科3

 

研究生培养

在读博士生

140人

在读硕士生

86人

承担本科课程

2691学时

承担研究生课程

1368学时

大专院校教材

0部

 

 

开放与

运行管理

承办学术会议

国际

0次

国内

(含港澳台)

1次

年度新增国际合作项目

2项

实验室面积

3013 M2

实验室网址

http://ce.sysu.edu.cn/bisclab/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直属高校不填)万元

依托单位年度经费投入

100万元

                       

 

、研究水平与贡献

1、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结合研究方向,简要概述本年度实验室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论文和专著、标准和规范、发明专利、仪器研发方法创新、政策咨询、基础性工作等。总结实验室对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科技创新的贡献,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 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

2020年,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研究团队对于基于小分子的金属抗肿瘤剂的作用机制和诊疗应用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如利用光子计数和小分子-G-4 DNA复合物核磁结构定量检测细胞中G4;首次报道了碳酸酐酶IX靶向的四价铂药物,展现了优异的临床潜能;通过理性设计,获得了抗肿瘤性质优越的铼配合物,它们可以通过扰乱线粒体代谢和铁离子稳态重构癌症表观遗传组;构建了具有超大斯托克斯位移的多色铂配合物用于自溶酶体逃逸的超分辨成像;充分利用肿瘤微环境的特点,构建了钌光敏剂多功能抗癌纳米给药系统用于肿瘤微环境的适应与重建;首次揭示了脱氢酶识别长碳链不饱和醛底物的分子机制。

同时,研究团队面向揭示环境污染状况及提高疾病诊断效率的重大社会需求,以污染物及重要标志物的高灵敏分析为核心,深入开展了系列新型的分析方法的研究,并探索污染物的控制、去除新技术。研究团队在新型微萃取探针的研制、高稳定性酶@MOFs生物传感体系的开发、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及污染物光降解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1)设计了系列基于COFsMOFs、多孔聚合、多孔碳材料和量子点等材料的固相微萃取探针,实现多种有机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离体及活体分析;2)开发了高灵敏和高稳定性的酶@MOFs生物传感系统,实现谷胱甘肽、双氧水、葡萄糖、尿酸、尿素、乳糖等重要生物标志物的可视化传感;3)揭示微塑料-有机污染物协同暴露的生态风险,并建立系列高效的典型有机污染物光降解技术。以上研究成果为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健康评估和修复控制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也为精准医疗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灵敏、准确、快速的标志物诊断方法。

  • 稀土光电材料合成与应用

本年度,稀土光电材料合成与应用研究团队设计了不同卤素阴离子调控的双室温磷光配位聚合物,其室温磷光分别来自单分子态和堆积态的三线态能级,且其长余辉发光的颜色可随温度、时间和激发波长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了从黄色、绿色到红色的多色长余辉动态调控。并基于Ir金属配体和稀土配位杂化策略,构筑了具有三合一传能路径的配位聚合物,获得了目前单分子配合物中, 常温固态下的最长Yb近红外发光寿命,和最低能量980 nm连续激光器激发的Eu上转换发光。

研究团队在前期五角双锥稀土单离子磁体的基础上,把赤道面上的配位溶剂分子替换成不同的小分子溶剂,得到系列稀土单分子磁体类似物。系列单分子磁体的有效能垒显著提高了200 K(从439 K632 K),而阻塞温度也从11 K提升到24 K。根据晶体场效应中的晶体场参数与能级裂分的关系,研究团队发现有效能垒与一个键长键角相关的函数——[3cos2(θ)−1]/R3求和的值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另外,体系的磁量子隧穿效应应当跟分子的横向各向异性与轴向各向异性之比相关。在实验上,也的确观察到该比值与磁滞回线剩磁负相关,证明了上述观点。在这个工作中,研究团队通过实验与理论结合,展示在一个真实的单分子磁体体系中研究和了解其中的磁构关系,并揭示了镝基单量子磁体中配位环境与单分子磁体性能之间的半定量关系。

相互竞争的反铁磁相互作用会导致自旋阻挫,产生系列简并自旋基态,因其具有特殊的量子现象而被广泛研究。研究团队报道了一例具有完美等边三角形的镝单分子磁体,研究表明这是Ising型阻挫体系的理想模型。在单核体系单分子磁体研究基础上。研究团队采用具有强各向异性的模块作为构筑基元并通过桥连配体进行组装、混合配体等策略,对多核单分子磁体的设计合成及磁学性质进行了深入探索。

  • 配合物合成化学与晶体工程

疏水多孔材料对于气体/液体的分离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数量有限。配合物合成化学与晶体工程研究团队通过晶体工程的手段,使用一例部分氟代的三氮唑配体,构筑了两例新型MOF材料,分别与经典的超疏水/疏水MOF材料FMOF-1MAF-2同构。在继承经典MOF结构和疏水性的同时,还可以调节多孔框架的柔性,并提升材料的多孔性。另外,研究团队还设计合成了一例基于氢键连接的多孔分子晶体,该材料不但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还具有同类材料中罕见的高疏水性。更重要的是,在丁烷/异丁烷的分离中表现出高的选择性。

同时,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简便的配体辅助合成方法,可促进2D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向2D金属-有机骨架(MOF)的转化。CoFe-LDH前驱体充当可调节的金属释放源,控制2D MOF的异质成核。与大多数钴基电催化剂相比,优化的CoFe 2D-MOF在玻璃碳电极上表现出优异的WOR性能(在10 mA cm-2时的过电势为274 mVTafel斜率为46.7 mV dec-1)和长期稳定。 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突出了将2D LDH转换为2D MOF的潜力,并揭示了WOR中优异性能的内在因素。

  • 配合物结构化学与理论化学

针对功能配合物在结构设计与功能调控等构效关系问题,配合物结构化学与理论化学研究团队在结构相变功能配合物以及含能晶态材料的设计合成、铁电和非线性材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团队提出以无机光致变色的硝普阴离子为骨架材料,以极性有机阳离子为偶极矩载体进行组装,通过结构调控首次实现了设计和合成光敏性分子铁电体。这种新型高温杂化铁电体中的光异构可以实现铁电基态和亚稳态之间的光切换。这些结果为在分子水平上开发新一代光激铁电材料的新设计方法铺平了道路。同时,研究团队运用理论化学基础设计了一个开关温度可调的类合金非线性光学开关材料,并顺利将其合成。该材料通过热刺激实现在接近室温的温度范围内,调控非线性光学开关材料在开/关状态之间进行可逆转换,在光电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同时,研究团队通过含能材料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型含能材料的设计策略。这种策略得到的无金属含能材料一般具有产气量高、燃烧或爆炸后无金属残留等优点,因此广泛用作炸药和推进剂成分。这些结果证明在改善氧平衡的同时,保持有机阳离子的球形形状,使其与无金属分子钙钛矿中的阴离子笼相匹配,可以获得更好的综合爆轰性能,为设计更先进实用的高能材料提供了重要线索。团队也通过合理设计合成了两个新的不含金属的六方类钙钛矿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优异的爆轰性能和较高的爆轰热。通过这些参数表明六方钙钛矿结构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高性能高能材料。

本年度实验室发表论文有198篇获SCI收录,其中影响因子9.0以上论文69篇。各实验室成员申请并公示专利18项,已申请专利获授权10项。本年度陈小明院士获花刺子模国际科学奖、日本配位化学会国际奖,张杰鹏教授获科学探索奖,张杰鹏教授、匡代彬教授分别获得2019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夏炜副教授、谭彩萍副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承担科研任务

概述实验室本年度科研任务总体情况。

 

本年度实验室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重点专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4项、面上项目28项,国家杰青、优青、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等人才项目13项,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团队1项,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团队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

 

请选择本年度内主要重点任务填写以下信息: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编号

负责人

起止时间

经费

(万元)

类别

1

高效储能器件的设计与性能优化

2016YFA202604

童叶翔

2016.7-2021.6

71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2

磁性分子的多稳态构筑

2018YFA0306001

童明良

2018.5-2023.4

34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3

高品质材料稳定量产制备技术

2019YFB1503200

匡代彬

2019.12-2023.11

19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4

利用纳米技术等工艺优化干细胞外泌体的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及行业标准规范的建立

2018YFA0108303

李光琴

2018.7-2022.12

2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5

活性纳米/亚纳米材料设计及在石脑油裂解中催化科学基础

2020YFA0210901

纪红兵

2020.11-2025.10

25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6

配位自组装与金属-有机材料化学

21821003

苏成勇

2019.1-2024.12

105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计划

7

面向能源相关小分子活化/转化的多孔配合物及其衍生物

21890380

陈小明

2019.1-2023.12

17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8

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的气体吸附分离纯化研究

21731007

张杰鹏

2018.1-2022.12

3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9

基于溶液结构的四链体核酸功能的铂配合物调控

21837006

毛宗万

2019.1-2023.12

3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0

基于SPME及多种技术手段探究新型功能材料对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与机理

21737006

欧阳钢锋

2018.1-2022.12

29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1

基于动态化学作用的配位超分子自组装与功能化研究

21720102007

苏成勇

2018.1-2022.12

24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

12

低维磁分子固体的结构设计与功能调控

21620102002

童明良

2017.1-2021.12

2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

13

石油化工行业VOCs排放特征及治理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U1663220

纪红兵

2017.1-2020.12

2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14

超级螺烯,手性纳米碳分子的合成与性质

91956118

王娇炳

2020.1-2022.12

7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15

手性硫醚催化的不对称氯化反应研究

91856109

赵晓丹

2019.1-2021.12

7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16

配合物对生物酶及核酸的化学动态修饰及探测

91953117

毛宗万

2020.1-2022.12

6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17

生物无机化学

21525105

巢晖

2016.1-2020.12

35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8

分子磁体

21822508

刘俊良

2019.1-2021.12

1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9

水系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

21822509

卢锡洪

2019.1-2021.12

1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0

功能响应配合物

21722107

张伟雄

2018.1-2020.12

1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1

双刚玉系晶态极性磁材料Mn2FeMoO6的常压制备研究

21875287

李满荣

2019.1-2022.12

6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2

无铅三金属钙钛矿纳米晶的可控合成与高效光(电)催化CO2还原

21875288

匡代彬

2019.1-2022.12

6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3

金属铜离子氧化调控金黄色葡萄球菌碳源代谢蛋白A(CcpA)功能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

21877131

夏炜

2019.1-2022.12

6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4

多孔配位聚合物的电催化功能研究

21975290

张杰鹏

2020.1-2023.12

6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5

以核苷酸类似物探究TET酶氧化甲基化DNA的分子机制与化学行为

21977122

徐亮

2020.1-2023.12

6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6

手性单硒醚催化的烯烃的不对称双官能化研究

21772239

赵晓丹

2018.1-2021.12

6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7

新型手性环戊二烯配体的开发及其在不对称催化碳氢活化中的应用

21971263

汪君

2020.1-2023.12

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8

金属手性配合物的模板作用及非对映体选择性光反应的研究

21971266

叶保辉

2020.1-2023.12

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9

晶种辅助的硅硼硅镓沸石分子筛的硅铝催化功能化

21971259

姜久兴

2020.1-2023.12

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0

雅努斯芳烃

21871298

王娇炳

2019.1-2022.12

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1

过渡金属基纳米储能材料的可控宏量制备和阳光驱动的柔性混合型超电容器件研究

21773315

童叶翔

2018.1-2021.12

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2

“预拆分金属配体/金属-有机配位基元”策略组装多中心集成手性分子笼

21771197

潘梅

2018.1-2021.12

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3

基于非贵金属催化剂催化转移氢化反应的理论研究与催化剂设计

21773312

赵存元

2018.1-2021.12

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4

Pr3+离子激活的钛酸盐基质红光发射材料及其光色的温度敏感特性研究

21671201

梁宏斌

2017.1-2020.12

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5

配位聚合物的分子动力学及其结构相变调控

21671202

张伟雄

2017.1-2020.12

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6

靶向损伤线粒体DNA的铱(III)配合物克服肿瘤耐药研究

21977126

陈禹

2020.1-2023.12

6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7

诱导细胞涨亡的铱(III)配合物研究

21778079

巢晖

2018.1-2021.12

6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8

磁光双功能磁双稳态材料

21771200

倪兆平

2018.1-2021.12

6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9

利用Au(I)/Ag(I)发色团或Pd(II)/Pt(II)分子笼构建高性能稀土单分子磁体

21771198

贾建华

2018.1-2021.12

6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0

利用高通量测序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金属抗肿瘤配合物在细胞内的作用靶点

21778078

谭彩萍

2018.1-2021.12

6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1

Hofmann型磁双稳态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调控

21773316

童明良

2018.1-2021.12

6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2

高效抗湿性的锰掺杂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绿色合成、发光性能优化与白光LED器件

51772336

王静

2018.1-2021.12

6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3

新型准二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

21905316

杨振宇

2020.1-2022.12

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4

配体靶向DNA酶化修饰以研究并调控其对转录响应的分子机制

21708054

徐亮

2018.1-2020.12

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5

微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应用于烯烃纯化

21701193

廖培钦

2018.1-2020.12

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6

电场响应晶态多孔固体的结构变化及其性质研究

21701191

周东东

2018.1-2020.12

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7

5d-4f异金属单分子磁体的组装与性能调控

21701198

刘俊良

2018.1-2020.12

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8

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国科发资[2019]252号-6

张杰鹏

2019.7-2024.7

80

科技部国家万人计划项目

49

2017年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徐亮)

基金委人才函字[2019]83-54

徐亮

2018.1-2020.12

300

中组部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项目

50

2017年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李满荣)

基金委人才函字[2019]83-40

李满荣

2018.1-2021.5

300

中组部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项目

51

2019年QNQRJH科研启动费

基金委人才函字[2019]189-3

吴武强

2019.12-2022.12

200

中组部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项目

52

2018年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2(韩治际)

基金委人才函字[2019]83-31

韩治际

2018.6-2021.5

200

中组部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项目

53

2018年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2(杨振宇)

基金委人才函字[2019]83-58

杨振宇

2018.5-2021.12

200

中组部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项目

54

2017年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李光琴)

基金委人才函字[2019]83-39

李光琴

2018.1-2022.12

200

中组部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项目

55

面向能源与环境的新材料开发海外青年英才团队

2017ZT07C069

李光琴

2018.9-2023.8

2000

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

56

金属—有机新材料创新团队

2017BT01C161

陈小明

2018.7-2023.6

1000

广东省本土创新创业团队

57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应用于烃类混合物分离

2018B030306009

廖培钦

2018.5-2022.4

100

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注:请依次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973)、“863”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创新研究群体计划、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科研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重大、国际合作、省部重大科技计划、重大横向合作等为序填写,并在类别栏中注明。只统计项目/课题负责人是实验室人员的任务信息。只填写所牵头负责的项目或课题。若该项目或课题为某项目的子课题或子任务,请在名称后加*号标注。

 

 

三、研究队伍建设

1、各研究方向及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学术带头人

主要骨干

1、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

毛宗万

巢晖,欧阳钢锋,纪红兵

2、稀土光电材料合成及其应用

童明良

梁宏斌,王静,童叶翔

3、配合物合成化学与晶体工程

张杰鹏

陈小明,叶保辉,姜久兴

4、配合物结构化学与理论化学

苏成勇

潘梅,赵晓丹,匡代彬,赵存元

 

 

2.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学位

职称

年龄

在实验室工作年限

1

陈小明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9

2005年起

2

毛宗万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8

2005年起

3

童明良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3

2005年起

4

苏成勇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2

2005年起

5

欧阳钢锋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0

2020年起

6

巢晖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0

2005年起

7

纪红兵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9

2020年起

8

张杰鹏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3

2007年起

9

赵存元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8

2005年起

10

童叶翔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7

2005年起

11

叶保辉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6

2005年起

12

梁宏斌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5

2005年起

13

匡代彬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5

2008年起

14

潘梅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4

2006年起

15

王静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4

2005年起

16

李满荣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3

2016年起

17

倪兆平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41

2011年起

18

王娇炳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1

2013年起

19

赵晓丹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0

2013年起

20

张伟雄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9

2012年起

21

谭彩萍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9

2011年起

22

汪君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8

2017年起

23

曹乾

研究人员

博士

讲师

38

2013年起

24

贾建华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7

2012年起

25

姜久兴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7

2015年起

26

韩治际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7

2020年起

27

陈禹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7

2020年起

28

李光琴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6

2016年起

29

夏炜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6

2014年起

30

杨振宇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5

2020年起

31

徐亮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5

2017年起

32

刘俊良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3

2018年起

33

廖培钦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2

2017年起

34

吴武强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1

2020年起

35

周东东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0

2019年起

36

黄滨

技术人员

学士

高级实验师

57

2005年起

37

张伟庆

技术人员

学士

高级实验师

57

2005年起

38

胡谷平

技术人员

博士

实验师

46

2012年起

39

薛玮

管理人员

博士

实验员

36

2013年起

40

宋海利

技术人员

博士

实验员

31

2020年起

41

朱敏

技术人员

博士

实验员

28

2019年起

42

吴嘉仪

技术人员

硕士

实验员

25

2019年起

注:(1)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三种类型,应为所在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员。(2在实验室工作年限栏中填写实验室工作的聘期。

 

 

 

 

3、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年龄

职称

国别

工作单位

在实验室工作期限

1

Muhammad Nafees

博士后研究人员

33

博士后

巴基斯坦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18.04-

2

陈劭力

博士后研究人员

29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18.09-2020.9

3

王秋实

博士后研究人员

33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19.05-

4

李雨航

博士后研究人员

29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19.06-

5

黄盼

博士后研究人员

30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19.07-

6

滕远

博士后研究人员

33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19.07-

7

郭靖

博士后研究人员

29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19.07-

8

董玉杰

博士后研究人员

33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19.07-

9

龚新颖

博士后研究人员

27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20.10-

10

张志忠

博士后研究人员

29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20.9-

11

伍思国

博士后研究人员

30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20.11-

12

廖培森

博士后研究人员

29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20.7-

13

朱能秀

博士后研究人员

30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20.7-

14

李文广

博士后研究人员

29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20.7-

15

田甜

博士后研究人员

30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20.11-

16

常雪晴

博士后研究人员

32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20.10-

17

李志伟

博士后研究人员

30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20.10-

注:(1)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其他三种类型,请按照以上三种类型进行人员排序。(2)在实验室工作期限在实验室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1、学科发展

简述实验室所依托学科的年度发展情况,包括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以及推动学科交叉与新兴学科建设的情况。

实验室依托一级学科化学,拥有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单位中山大学无机化学学科2008年入选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化学入选省级重点学科。2017年,中山大学化学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实验室大力进优秀青年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学术影响力,积极支持学科建设。在科学研究方面承担了大量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大/重点等项目的大力支持。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及国际学术前沿,实验室支持依托学科在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稀土与光电材料合成及应用、配合物合成化学与晶体工程、配合物结构化学与理论化学等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2020年度发表学术论文获SCI收录198篇。依托单位中山大学化学学科近年来一直稳居ESI世界前0.1%并入选双一流学科,2020年位列ESI全球第66名,较前一年前进两名。USNEWS2020全球大学排行榜上中山大学化学学科排名第35

实验室为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仪器设备和场地,聘请高水平专家对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指导,鼓励并支持青年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成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依托学科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了贡献。实验室积极推进学科间交叉合作,不仅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也为材料学科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17年学科评估中依托单位中山大学化学学科为A-,材料学科为B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简要介绍实验室人员承担依托单位教学任务情况,主要包括开设主讲课程、编写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以及将本领域前沿研究情况、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情况。

实验室研究人员积极参与依托单位的教学工作,承担了《无机化学》、《结构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专业课程。固定人员本年度课堂教学量约4000学时。

实验室开设《现代化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等课程,讲述最新的学科发展和科技动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实验室还参与本科实验教学课程,将科研设备用于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

 

 

3、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简述实验室人才培养的代表性举措和效果,包括跨学科、跨院系的人才交流和培养,与国内、国际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等。

实验室重视学科建设,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尤其是化学学科与材料学科的交叉融合,实验室苏成勇、童叶翔、王静、匡代彬等多位成员在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兼职教授。

与此同时,实验室努力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加强与实验室的交流合作,对具备较高学术水平的青年研究人员,实验室鼓励其申报各种人才计划,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年度陈小明、苏成勇、张杰鹏、童叶翔4位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陈小明、童明良、苏成勇、张杰鹏、匡代彬、叶保辉、童叶翔、欧阳钢锋、纪红兵等9位教授入选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陈小明院士获花剌子模国际科学奖及日本配位化学会国际科学奖,张杰鹏教授获科学探索奖及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匡代彬教授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此外,实验室注重国际学术交流,拓展研究人员国际视野,但本年度受疫情影响,大部分交流计划未能实行,实验室仍鼓励成员采取线上会议等多种方式积极强化交流与合作。

 

2)研究生代表性成果(列举不超过3项)

简述研究生在实验室平台的锻炼中,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高水平论文发表、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挑战杯获奖、国际竞赛获奖等。

实验室成员指导研究生依托实验室平台,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实验室多数科研论文是以研究生为骨干完成的。

叶子铭, A Hydrogen-Bonded yet Hydrophobic Porous Molecular Crystal for Molecular-Sieving-like Separation of Butane and Isobutane,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23322-23328.

王静思, Cage-confined photocatalysis for wide-scope unusually selective [2 + 2] cycloaddition through visible-light triplet sensitization. Nat. Commun., 2020, 11, 4675.

刘柳宜, Multiple‐Color Platinum Complex with Super‐Large Stokes Shift for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Autolysosome Escape”,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9229-19236.

 

3)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情况(列举5项以内)

序号

参加会议形式

学生姓名

硕士/博士

参加会议名称及会议主办方

导师

 

 

 

 

 

 

 

 

 

 

 

 

 

 

 

 

 

 

 

 

 

 

 

 

注:请依次以参加会议形式为大会发言、口头报告、发表会议论文、其他为序分别填报。所有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是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五、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交流

1)开放课题设置情况

简述实验室在本年度内设置开放课题概况。

本年度受疫情影响,开放课题及合作研究未能按计划开展

序号

课题名称

经费额度

承担人

职称

承担人单位

课题起止时间

 

 

 

 

 

 

 

 

 

 

 

 

 

 

 

 

 

 

 

 

 

注:职称一栏,请在职人员填写职称,学生填写博士/硕士。

 

2)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情况

序号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名称

会议主席

召开时间

参加人数

类别

1

2020年功能配位化学前沿研讨会

中山大学

陈小明

2020.11.27-29

150

全国性

注:请按全球性、地区性、双边性、全国性等类别排序,并在类别栏中注明。

 

3)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请列出实验室在本年度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概况,包括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或机构建设、参与国际重大科研计划、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的情况。请按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分类填写。

受疫情影响,本年度学术交流活动大多以线上形式举行,各合作项目均在疫情防控原则下稳步推进。

在国际交流方面,本年度实验室成员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会议并做邀请报告4次,大会报告2次。

在国内方面,本年度实验室成员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会议并做邀请报告15次。随着疫情缓解,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正逐步恢复,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仍有待提高,待条件具备时实验室将继续大力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4)科学传播

简述实验室本年度在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和效果。

受疫情影响,本年度化学节、开放实验室、夏令营等传统开放活动均未能如期举行,为了保质保量的做好科研传播工作,实验室成员在“今日化学”等课程中增加了对实验室各研究方向的介绍,持续为本科生提供一个了解科研工作的平台,激发同学们对科研工作的兴趣,进而希望能为有意愿进入实验室的同学提供科研方向,同时也将对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

 

2、运行管理

1)学术委员会成员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年龄

所在单位

是否外籍

1

郑兰荪

教授,院士

66

厦门大学

2

高松

教授,院士

56

华南理工大学

3

郭子建

教授,院士

59

南京大学

4

于吉红

教授,院士

53

吉林大学

5

毛宗万

教授

58

中山大学

6

邢献然

教授

57

北京科技大学

7

苏成勇

教授

52

中山大学

8

李丹

教授

56

暨南大学

9

李亚栋

教授,院士

56

清华大学

10

张洪杰

研究员,院士

67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1

陈军

教授,院士

53

南开大学

12

赵东元

教授,院士

57

复旦大学

13

曹荣

研究员

54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14

谢毅

教授,院士

5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

熊仁根

教授

59

东南大学

 

2)学术委员会工作情况

请简要介绍本年度召开的学术委员会情况,包括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员、缺席人员,以及会议纪要。

时间:2020.11.26-28

地点:佛山市南海区千灯湖酒店

出席人员:郑兰荪院士、洪茂椿院士、谢毅院士、李亚栋院士、于吉红院士、郭子建院士、曹荣研究员、卜显和教授、陈接胜教授、姜建壮教授、、邢献然教授、熊仁根教授、李丹教授、陈小明院士、毛宗万教授、苏成勇教授等学术委员会成员,张洪杰院士、高松院士、陈军院士等未能现场参会的委员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恰逢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及学术委员会换届,实验室邀请了两届委员参与本次会议。会议首先由陈小明院士介绍与会嘉宾,并邀请中山大学邰忠智副校长讲话,并在实验室主任童明良教授主持下颁发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随后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兰荪院士主持了本次会议。童明良教授首先向学术委员会汇报了实验室基本情况,研究方向和特色、最近一年研究工作的进展、实验室建设情况、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方面。在汇报后的委员讨论中,委员们对实验室近年所取得的建设成果表示赞赏,期望实验室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进一步为国家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委员们也为实验室后续发展提供了许多建议,建议实验积极参与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积极参与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参与国家重大需求相关研究的能力。

童明良主任代表实验室对各位委员的对实验室一直以来的支持表示了感谢。本次会议对于如何进一步扩大“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影响,以及今后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3)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支持情况

简述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本年度为实验室提供实验室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相对集中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等条件保障的情况,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指标、自主选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的情况。

依托单位对实验室在人员配备、人才引进、条件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研究生招生等方面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制度上予以保障,为实验室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人才引进方面通过学校“百人计划”等措施的支持,为实验室从国内外引进了高水平人才。

本年度,学校科学研究院共为实验室提供基本运行费用100 万元,确保了实验室的良好运行。该项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现有设备的维护、公共仪器平台耗材的购置、召开学术委员会的专家差旅费及会议费用、支持实验室成员进行学术交流的费用、聘请勤工俭学研究生参与公共仪器平台设备管理等。

为进一步实现实验室及公共仪器平台的集中,缓解实验室紧张的用房现状,中山大学在广州校区东校园新建设一座实验大楼,该实验大楼为化学学院、材料学院共有,以期进一步促进学科时的交叉融合。目前大楼建设已进入尾声,正待进一步完善场地准备条件。

 

3、仪器设备

简述本年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开放共享情况,研制新设备和升级改造旧设备等方面的情况。

本年度实验室大型设备基本正常运转,部分老旧设备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维护和更新。各管理人员继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优化使用效率,积极对外开放,为其他学院、高效提供了测试和分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