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工作总结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工作总结

发布人:薛玮

一、简表

实验室名称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据实增删)

研究方向1

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

研究方向2

稀土光电材料合成及其应用

研究方向3

配合物合成化学与晶体工程

研究方向4

配合物结构化学与理论化学

研究方向5

 

实验室

主任

姓名

陈小明

研究方向

无机化学

出生日期

1961.10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08

实验室

副主任

(据实增删)

姓名

毛宗万

研究方向

无机化学

出生日期

1962.7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11-

姓名

童明良

研究方向

无机化学

出生日期

1967.7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16-

学术

委员会主任

姓名

洪茂椿

研究方向

无机化学

出生日期

1953.9

职称

研究员

任职时间

2008

研究水平与贡献

论文与专著

发表论文

SCI

208

EI

科技专著

国内出版

国外出版

奖励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省、部级科技奖励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项目到账

 总经费

6072.15万元

纵向经费

6004.19万元

横向经费

67.96万元

发明专利与

成果转化

发明专利

申请数

24

授权数

7

成果转化

转化数

转化总经费

万元

标准与规范

国家标准

行业/地方标准

研究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

实验室固定人员

40人 

实验室流动人员

12人 

院士

2人 

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

长期   

短期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6人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3人 

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1个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国际学术

机构任职

(据实增删)

姓名

任职机构或组织

职务

苏成勇

Inorg. Chem. Commun. (Elsevier)

亚太地区主编

陈小明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客座编辑

童明良

英国皇家化学会

会士

访问学者

国内

国外

博士后

本年度进站博士后

2

本年度出站博士后

3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依托学科

(据实增删)

学科1

化学

学科2

 

学科3

 

研究生培养

在读博士生

141

在读硕士生

89

承担本科课程

9240学时

承担研究生课程

306学时

大专院校教材

 

 

开放与

运行管理

承办学术会议

国际

国内

(含港澳台)

年度新增国际合作项目

2

实验室面积

3013M2

实验室网址

http://ce.sysu.edu.cn/bisc/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直属高校不填)万元

依托单位年度经费投入

100万元

                       

 

、研究水平与贡献

1、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结合研究方向,简要概述本年度实验室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论文和专著、标准和规范、发明专利、仪器研发方法创新、政策咨询、基础性工作等。总结实验室对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科技创新的贡献,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一、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

目前,癌症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肿瘤的异质性、耐药性和药物毒副作用等。除传统的治疗方法外,RNA干扰(RNAi)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对治疗各种基因引起的疾病(包括癌症在内)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RNAi技术的临床转化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其中小干扰RNAsiRNA)的有效递送是其临床应用关键所在。将siRNA有效递送至作用靶点需要克服层层生理屏障,包括血液循环、机体清除、细胞摄取、胞内释放等。对siRNA递送过程的深入研究以及设计制备高效低毒的siRNA递送载体是该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

近年来,毛宗万教授研究团队基于无机-有机杂化纳米材料的策略在siRNA药物递送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无机纳米材料具有丰富的光电磁热等优良的理化性质,通过表面有机配体功能化从而构建出多功能siRNA递送体系,比如环糊精功能化的量子点具有优良的荧光性质能够实时跟踪siRNA的递送过程(Biomaterials2010314401Chem. Eur. J., 2011, 17, 5170; Biomaterials, 2011, 32, 7978; Biomaterials, 2012, 33, 2780; Chem. Eur. J., 2012, 18, 1650; J. Mater. Chem. B, 2016 ,4, 6620.);金纳米棒具有近红外红吸收而产生热效应的特性,其杂化体系可以有效进行基因-光热联合治疗(Adv. Healthc. Mater., 2014 , 3, 1629; Acta Biomater., 2015, 25, 194.);介孔硅纳米颗粒能够有效负载疏水性抗癌小分子药物,从而构建基因-化疗联合治疗体系(Theranostics, 2014 , 4, 487; Nanoscale, 2017, 9, 5329.);可生物降解的微米硅颗粒具有高效的siRNA递送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ACS Nano, 2013, 7, 9867J. Vis. Exp., 2015,15, e52075)等,以及其他功能化的杂化纳米体系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6, 8, 13332; Chem. Commun., 2017, 53, 842; Nanoscale2017, 9, 18966;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7, 96761; Nano Lett., 2017,17, 2913; Mater. Today, 2017, 20, 95.) 等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结合上述研究及国内外其他成果,毛宗万教授和康奈医学院沈海法教授等总结了过去20年来siRNA药物在癌症治疗领域中的发展进程、企业和市场分布状况;分析和总结了功能性无机-有机杂体系在siRNA递送进展中的优势;总结了杂化纳米材料构建的基本策略,以优化siRNA递送。同时,他们还分析探讨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相关研究成果以“Engineering functional inorganic–organic hybrid systems: advances in siRNA therapeutics”为题发表在Chem. Soc. Rev. 上(Chem. Soc. Rev., 2018, 47, 1969-1995),并入选该期的封面(Chem. Soc. Rev., 2018, 47, 1903-1903)。

二、稀土光电材料合成与应用

单分子磁体(Single-Molecule Magnets, SMMs)是一类无机-有机杂化分子基磁性材料,具有磁双稳态(自旋朝上”/自旋朝下),被认为在量子计算、高密度储存、分子自旋电子器件等多个方面有着诱人的前景。由于单分子磁体只能通过自旋晶格弛豫或者磁量子隧穿效应实现自旋翻转,因此在磁阻塞温度以下其宏观磁矩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提高有效能垒和磁阻塞温度的关键是如何增强轴向磁各向异性、减弱横向磁各向异性以及抑制零场磁量子隧穿效应。近年来,稀土基单分子磁体发展迅速,有效能垒和磁阻塞温度均为目前最高纪录,使其成为单分子磁体领域中最受瞩目的明星。

童明良教授团队率先从理论上出发并从实验上验证D5h局域对称性可以有效减弱横向磁各向异性以及抑制磁量子隧穿效应(Chem. Sci. 2013, 4, 3310),随后再进一步通过精准分子设计,创造了其时单分子磁体的有效能垒和磁滞回线开口温度的世界纪录(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2966; J. Am. Chem. Soc. 2016, 138, 5441; J. Am. Chem. Soc. 2016, 138, 2829),同时又发现D5h局域对称性的钬单离子磁体中的超精细相互作用可以有效抑制零场磁量子隧穿效应(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4996)。

结合上述研究及国内外其他成果,该课题组为高性能稀土基单分子磁体中的对称性策略(包括对称性策略的理论基础、高性能单分子磁体中的理论模拟和实验分析、相关实例讨论)以及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作了全面论述,以“Symmetry Strategies for High Performance Lanthanide-Based Single-Molecule Magnets”为题在Chem. Soc. Rev.DOI: 10.1039/C7CS00266A)上发表综述论文。

三、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合成化学与晶体工程

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在能源消耗不断攀升从而给环境与社会带来诸多问题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的共识。基于多孔材料和易液化吸附质的吸附热转换过程(例如吸附制冷和吸附热泵)可用于有效利用低品质热源和废热。一方面,常用的多孔材料活性炭和硅胶存在孔径不均、工作量低等缺点。另一方面,与气体吸附储存在单一的等温或者等压条件下工作不同,吸附热转换在低温低压吸附和高温高压脱附之间进行,其循环工作量对吸附等温线的形状更敏感。相比于常见的Langmuir型或I型吸附等温线来说,介孔材料的特征IV型或V型等温线能够在相同的温度压力区间内更大的工作容量。

多孔配位聚合物(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 PCP),也称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 MOF)具有丰富多样而且可设计剪裁的框架和孔结构。例如,一些由三重对称无机链和直线型有机桥联配体构成的三维框架具有防止网络穿插的结构特征,其蜂窝状一维孔道可以按需扩张。另一种构筑具有蜂窝状一维孔道的三维框架的方式是使用三重对称无机链和三重对称有机桥联配体。根据几何原理,这两种构筑方式所得的一维孔道直径大约是配体桥联长度的两倍。

张杰鹏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类具有蜂窝状一维孔道的新型三维框架。由于使用了二次对称的金属草酸根链和三次对称的有机桥联配体,其孔道直径大约是配体桥联长度的四倍。因此,使用三种普通的三角形有机配体,就合成了孔径约为2-4 nm的三例新型介孔框架MCF-61MCF-62MCF-63,其孔容为1.19-2.36 cm3 g-1BET表面积为2096-2749 m2 g-1。以温室效应可忽略的R-134a1,1,1,2-Tetrafluoroethane)作为吸附质时,这些材料体现出介孔材料的IV型吸附等温线,而且吸附量突跃的压力随孔径增大而增大。在日常所需的吸附制冷或热泵以及常见的低温热源温度下,MCF-63可实现高达1.19 g g-10.38 g cm-3的循环工作量,远高于具有相似孔容和表面积,但孔径分布不均且具有I型吸附等温线的多孔碳材料。上述结果不但为PCP/MOF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模型,还展示了介孔材料在吸附热转换应用的潜力。相关工作发表Advanced MaterialsDOI10.1002/adma.201704350)上,并获Materials Views China报道。

四、金属配合物结构与理论化学

手性是合成化学最具挑战性的课题,而手性超分子配合物也是配位化学领域永恒的研究热点。利用金属中心和非手性有机配体自组装手性配位超分子,实质上是一个从无到有创造手性的绝对不对称合成过程。然而,基于非手性配体的手性配合物的可控合成目前仍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挑战,因为如果缺乏手性诱导因素,该过程必然产生立体对映体而得到消旋产物。即便是发生手性破缺形成单一手性配合物,也往往因为金属中心的立体化学活性而产生消旋现象。同时,由于金属中心多变的配位构型,配位自组装往往导致多种立体异构体的共存,从而增加手性分离的难度。但是,正是因为金属中心拥有丰富多彩的立体化学构型,与经典的有机化学碳手性相比,手性配位自组装将有可能创造无穷无尽的手性超分子配合物。因此,如何可控合成并稳定光学纯的单一手性配合物,并进一步加以利用,就引起化学家的极大兴趣,有可能在对映体分离、不对称催化以及手性药物开发等领域产生重要应用。

苏成勇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配位超分子自组装研究,利用配位空间功能化的手段探索微纳限域空间的独特配位化学现象。前期该课题组利用立体化学稳定的D3-对称性[Ru(phen)3]2+型金属有机配体,通过手性识别和传递实现单一手性配位分子笼自组装,得到一对金属-有机分子笼(Metal-organic cages, MOCs)对映体(J. Am. Chem. Soc. 2014, 136, 4456–4459)。进一步利用该八面体手性立体金属中心的高热力学稳定性,采用预拆分次级结构基元前驱体并进行分步组装的方法,成功获得纯手性金属-有机分子笼,实现对C2-对称性有机小分子对映体的手性分离(Nat. Commun. 2016, 7, 10487)。同时,利用该分子笼的手性配位空间,成功实现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光催化偶联反应(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3852-3856)。基于以上结果,他们最近将配位自组装手性分子笼技术发展到了第一周期过渡金属元素铁,利用分步自组装法成功获得高纯度单一手性Fe-Pd双金属配位分子笼。

他们首先利用一次组装的内消旋Fe-金属配体之间的手性识别与传递效应,通过Pd-配位进行二次组装,得到一对Fe-Pd双金属配位分子笼对映体,发现分子笼Fe-中心立体化学可以通过各顶点/边之间的机械耦合效应增强稳定性,进而通过与手性辅助试剂联萘酚共结晶的方法成功拆分得到单一手性分子笼产物。更有意义的是,他们利用铁-中心的立体化学活性,直接在一次组装过程中引入手性联萘酚,原位诱导铁-中心手性配位自组装,成功控制了Pd-配位二次组装的手性产物,并通过快速沉淀,得到更高光学纯度的大量纯手性分子笼。据此,他们提出原位组装与后组装两种手性诱导过程,发展了共结晶热力学拆分与快速沉淀动力学拆分两种手性产物分离方法。与后组装共结晶热力学拆分相比,原位组装快速沉淀动力学拆分方法不仅过程简易,而且手性产物纯度更高,更便于宏量制备。溶液动力学研究表明,立体化学活性的Fe-金属配体在形成双金属分子笼以后,内消旋现象被有效抑制,手性分子笼具有相当高的立体化学稳定性,可以在溶液中长期稳定存在,因此解决了立体化学活性金属中心的手性稳定性问题。他们进一步利用纯手性分子笼拆分有机小分子阻转异构对映体,发展了可循环式拆分方法,两次循环拆分ee值高达88%。与Ru-Pd双金属手性分子笼相比,Fe-Pd双金属手性分子笼合成更简单,条件更温,而且铁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丰富,原料廉价易得,因此该工作为开发的廉价金属手性配合物,稳定并利用立体化学活性金属中心提供了新途径。

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 Am. Chem. Soc. Design and Enantioresolution of Homochiral Fe(II)-Pd(II) Coordination Cages from Stereolabile Metalloligands: Stereochemical Stability and Enantioselective Separation. J. Am. Chem. Soc. 2018, 140, 18183-18191

 

 

2、承担科研任务

概述实验室本年度科研任务总体情况。

 

本年度实验室承担"973课题"3项,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人才6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项,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团队1项,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团队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

 

请选择本年度内主要重点任务填写以下信息: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编号

负责人

起止时间

经费(万元)

类别

1

高效储能器件的设计与性能优化

2016YFA0202604

童叶翔

2016-2021

71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

磁性分子的多稳态构筑

2018YFA0306001

童明良

2018-2023

34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3

线粒体代谢相关重要无机小分子的靶向发光探针及其成像应用

2015CB856301

巢晖

2015-2019

477

973课题

4

簇基人工金属酶及仿生材料

2014CB845604

毛宗万

2014-2018

392

973课题

5

团簇多级结构的构筑与功能调控

2014CB845602

张杰鹏

2016-2018

258

973课题

6

新型水氧化催化剂的准备与性质研究

21331007

鲁统部

2014-2019

310

国家基金重点

7

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的气体吸附分离纯化研究

21731007

张杰鹏

2018-2022-

310

国家基金重点项目

8

基于n型光阳极与p型光阴极纳米材料的高效光电分解水系统的研制

21461162003

童叶翔

2015-2018

90

国际合作

9

低维磁分子固体的结构设计与功能调控

21620102002

童明良

2017-2021

211

国家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10

基于动态化学作用的配位超分子自组装与功能化研究

21720102007

苏成勇

2018-2022

241

国家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11

金属—有机新材料创新团队

2017BT01C161

陈小明

2018-2023

1000

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团队

12

面向能源与环境的新材料开发海外青年英才团队

2017ZT07C069

李光琴

2018-2023

2000

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团队

13

稀土荧光粉与纳米二氧化钛核壳复合结构 材料的研发及其在彩色电子纸产业中的应用

 

吴明娒

2017-2019

800

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

14

面向高功率激光显示应用的新型稀土发光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关键技术

 

王静

2016-2018

800

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

注:请依次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973)、“863”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创新研究群体计划、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科研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重大、国际合作、省部重大科技计划、重大横向合作等为序填写,并在类别栏中注明。只统计项目/课题负责人是实验室人员的任务信息。只填写所牵头负责的项目或课题。若该项目或课题为某项目的子课题或子任务,请在名称后加*号标注。

 

 

 

 

 

三、研究队伍建设

1、各研究方向及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学术带头人

主要骨干

1、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

毛宗万

巢晖,王娇炳,徐亮

2、稀土光电材料合成及其应用

童明良

梁宏斌,王静,吴明娒,童叶翔

3、配合物合成化学与晶体工程

张杰鹏

陈小明,叶保辉,姜久兴

4、配合物结构化学与理论化学

苏成勇

潘梅,赵晓丹,匡代彬,赵存元

 

 

 

 

2.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学位

职称

年龄

在实验室工作年限

1

计亮年

研究人员

学士

院士

84

2005

2

陈小明

研究人员

博士

院士

57

2005

3

毛宗万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6

2005

4

赵存元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6

2005

5

童叶翔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5

2011

6

叶保辉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4

2013

7

童明良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1

2016

8

吴明娒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0

2005

9

梁宏斌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0

2005

10

苏成勇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0

2005

11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8

2005

12

刘高峰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43

2005

13

匡代彬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3

2005

14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2

2015

15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2

2016

16

张杰鹏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1

2005

17

李满荣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1

2005

18

王娇炳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9

2005

19

倪兆平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9

2005

20

赵晓丹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8

2005

21

柯卓锋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8

2013

22

谭彩萍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7

2017

23

张伟雄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7

2013

24

 

研究人员

博士

讲师

36

2005

25

方萍萍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6

2005

26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6

2005

27

贾建华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5

2005

28

姜久兴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5

2013

29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4

2013

30

李光琴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4

2005

31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3

2016

32

卢锡洪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3

2013

33

刘俊良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1

2018

34

廖培钦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0

2017

35

余小岚

技术人员

硕士

高级实验师

58

2005

36

 

技术人员

学士

高级实验师

55

2005

37

张伟庆

技术人员

学士

高级实验师

55

2005

38

洪惠玲

技术人员

学士

工程师

53

2005

39

 

技术人员

博士

教辅岗位

34

2013

40

胡谷平

技术人员

博士

实验师

44

2012

41

张剑辉

技术人员

博士

工程师

46

2012

注:(1)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三种类型,应为所在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员。(2在实验室工作年限栏中填写实验室工作的聘期。

 

 

3、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年龄

职称

国别

工作单位

在实验室工作期限

1

苑丁丁

博士后

30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16.02-2018.12

2

张飞

博士后

33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16.06-2018.06

3

何纯挺

博士后

32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16.11-2018.11

4

Muhammad Nafees

博士后

33

博士后

巴基斯坦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18.04-

5

陈劭力

博士后

29

博士后

中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18.09-

注:(1)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其他三种类型,请按照以上三种类型进行人员排序。(2实验室工作期限在实验室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1、学科发展

简述实验室所依托学科的年度发展情况,包括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以及推动学科交叉与新兴学科建设的情况。

2017年,中山大学化学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8年位列ESI全球第90名,稳居ESI世界前0.1%USNEWS2018全球大学排行榜上中山大学化学学科排名第63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简要介绍实验室人员承担依托单位教学任务情况,主要包括开设主讲课程、编写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以及将本领域前沿研究情况、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情况。

本年度实验室成员继续承担本科实验教学任务,积极参与面向本科生开设化学前沿进展课程,为本科生介绍相关领域前沿研究情况、实验室科研成果等。同时还开设研究生课程,指导研究生更好的了解本领域前沿研究情况。

 

 

3、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简述实验室人才培养的代表性举措和效果,包括跨学科、跨院系的人才交流和培养,与国内、国际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等。

陈小明、童明良、苏成勇、张杰鹏、匡代彬、叶保辉、童叶翔7位教授入选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陈小明、苏成勇、童叶翔、卢锡洪4位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

 

2)研究生代表性成果(列举不超过3项)

简述研究生在实验室平台的锻炼中,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高水平论文发表、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挑战杯获奖、国际竞赛获奖等。

莫宗文,Mesop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with Exceptionally High Working Capacities for Adsorption Heat Transformation, Adv. Mater., 2018, 1704350.

刘文婷,Solution structures of multiple G-quadruplex complexes induced by a platinum(II)-based tripod reveal dynamic binding, Nat. Commun., 2018, 3496.

曾银香, In Situ Activation of 3D Porous Bi/Carbon Architectures: Toward High-Energy and Stable Nickel-Bismuth Batteries, Adv. Mater., 2018, 1707290.

3)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情况(列举5项以内)

序号

参加会议形式

学生姓名

硕士/博士

参加会议名称及会议主办方

导师

1

发表会议论文

彭媛媛

博士

第16届国际分子基磁性会议  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

童明良

2

发表会议论文

张建华

博士

第43届配位化学国际会议  东北大学

潘梅

3

 

 

 

 

 

4

 

 

 

 

 

5

 

 

 

 

 

注:请依次以参加会议形式为大会发言、口头报告、发表会议论文、其他为序分别填报。所有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是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五、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交流

1)开放课题设置情况

简述实验室在本年度内设置开放课题概况。

 

本年度未设置开放课题

序号

课题名称

经费额度

承担人

职称

承担人单位

课题起止时间

 

 

 

 

 

 

 

 

 

 

 

 

 

 

注:职称一栏,请在职人员填写职称,学生填写博士/硕士。

 

2)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情况

序号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名称

会议主席

召开时间

参加人数

类别

 

 

 

 

 

 

 

注:请按全球性、地区性、双边性、全国性等类别排序,并在类别栏中注明。

 

3)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请列出实验室在本年度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概况,包括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或机构建设、参与国际重大科研计划、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的情况。请按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分类填写。

在学术交流方面,2018年度,国内外学者到实验室进行讲学和交流74人次,实验室成员出境访问38次,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进一步加强了和国际国内交流。

 

4)科学传播

简述实验室本年度在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和效果。

本年度实验室积极参与化学节、开放实验室等交流活动,推进学术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运行管理

1)学术委员会成员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年龄

所在单位

是否外籍

1

主任:

洪茂椿

研究员

65

构所

2

主任:冯守华

62

吉林大学

3

卜显

54

开大学

4

陈接胜

54

复旦大学

5

陈小

57

大学

6

郭子

57

南京大学

7

57

华南理工大学

8

55

北京科技大学

9

李亚栋

54

清华大学

10

63

北京大学

11

50

大学

12

张洪

65

长春应化所

13

赵东元

56

武汉大学

14

郑兰荪

64

门大学

15

毛宗万

56

大学

 

 

2)学术委员会工作情况

请简要介绍本年度召开的学术委员会情况,包括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员、缺席人员,以及会议纪要。

时间:2018.11.7-9

地点:中山大学

出席人员:洪茂椿院士、冯守华院士、张洪杰院士、郑兰荪院士、卜显和教授、陈接胜教授、姜建壮教授、陈小明院士、毛宗万教授、苏成勇教授等学术委员会成员。

洪茂椿院士主持了本次会议。实验室主任陈小明院士就实验室基本情况,研究方向和特色、最近一年研究工作的进展、实验室建设情况、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方面做了汇报。 在汇报后的委员讨论中,委员们对实验室近一年取得的建设成果表示赞赏,并对实验室的发展提出两点建议。首先,委员们指出在依托单位中山大学的大力投入下,实验室建设了优秀的公共仪器平台,但目前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支持,无法充分发挥设备的功效。因此实验室应当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考虑以招学术带头人的形式招聘技术人员,以便更好地促进实验室的发展。其次,实验室在电化学等材料领域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应适当考虑向应用的方面靠拢,推进成果转化,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时刻思考国家需求,更好地为国家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陈小明主任代表实验室对各位委员的对实验室一直以来的支持表示了感谢。本次会议对于如何进一步扩大“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影响,以及今后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3)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支持情况

简述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本年度为实验室提供实验室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相对集中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等条件保障的情况,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指标、自主选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的情况。

本年度中山大学为实验室提供运行费100万元,保障了实验室正常运转。

 

3、仪器设备

简述本年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开放共享情况,研制新设备和升级改造旧设备等方面的情况。

本年度实验室大型设备基本正常运转,部分老旧设备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维护和更新。